联影医疗:营利双降应收增加,加码AI胜算几何?

财经 (156) 2025-07-11 11:34:52

随着资本市场回暖,不少医疗器械个股走出强劲行情,如(688068)年初至今涨幅超过200%。然而,同为该板块的(688271)却走出了相反的下跌走势,年初至7月10日收盘跌幅0.44%,6月至今最大跌幅13.25%。

《财中社》注意到,联影医疗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并且没有经营现金净流入,利润全是纸上富贵。在此背景之下,其加大AI投入寻求新增长点,不过虽然前景向好,但却面临商业化困境。

截至7月10日收盘,联影医疗股价报125.85元/股,总市值1037亿元,相比2022年10月高点下跌42%。

业绩6年首降,利润全是纸面富贵

联影医疗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线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生命科学仪器,以及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科研-医学转化”全链条的创新解决方案。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9.73%;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降36.08%;扣非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39.32%。

这是联影医疗2018年业绩披露以来首次年度营收、净利双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联影医疗应收账款却逆势增长35.05%,从2023年末的32.28亿元增加至2024年末的43.59亿元。这说明,即便其对下游客户采取更为宽松的销售政策,仍未能挽救营收下降。

受此影响,联影医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从2023年的1.33亿元变为2024年的-6.19亿元。简单来讲就是,其2024年的盈利没有现金流入支撑,利润全是纸面富贵。

2024年,联影医疗的国内和海外市场营收分别为76.64亿元、22.2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19.43%、33.81%。可以看出,其整体营收下滑主要是受国内市场拖累,背后的原因是政策扰动和行业竞争加剧。

从政策端来看,2024年国内推行医疗设备“以旧换新”政策,但细则直到7月才出台,导致医疗机构上半年采购计划搁置,全年招采节奏大幅放缓。据众成数科统计,2024年医疗设备采购规模在政策落地前显著收缩,直至12月才恢复增长。

竞争加剧则是营收下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国内CT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对手赛诺威盛的CT设备中标价在4个月内从305万元骤降至180万元,联影医疗市场份额面临被侵蚀的风险。相比CT,渗透率更低的MR市场未来更有增长空间,但随着(600055)、东软医疗、明峰医疗等对手加速抢占中高端市场,竞争也在加剧。此外,GE、西门子等加速在华生产,其“国产身份”在集采中不受欧盟反制政策限制,直接分流三甲医院订单。

后果就是,联影医疗核心主力产品遭遇挑战。2024年,其CT业务线营收下降25.03%至30.48亿元,MR业务线营收下降2.66%至31.92亿元,MI产品线营收下降16.31%至12.99亿元,XR业务线营收下降22.8%至5.87亿元。只有RT业务线增长18.05%,但是这块业务营收仅有3.19亿元,根本无法抵消主力产品下滑。

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联影医疗仍继续加大费用投入,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3.03%至18.23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加1.9%至17.61亿元,净利率从17.33%降至12.06%,导致净利润降幅高于营收。

在发布2024年报同日,联影医疗还发布了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24.8亿元,同比上升5.4%;净利润为3.7亿元,同比上升1.9%。一季度业绩相比2024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其仍然没有现金流入,期间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53亿元,利润也全是纸面富贵。

加码AI投入,面临商业化困境

在主业面临压力的背景下,《财中社》注意到,联影医疗加大AI投入寻求新增长点。

2024年6月份,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影智能”)成功完成A轮融资,总规模10 亿元。

本次融资由易方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国投资管共同领投,上海联和、盛石资本、保览投资、苏创投、均为创投、清松资本、张家港创投、联影集团、联影医疗等机构共同出资完成。其中,联影集团为联影医疗控股股东。

据企查查,联影智能成立于2017年,是联影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是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重要战略布局。该公司主要利用AI 技术深度融入医疗影像分析、智能诊断辅助、医疗数据管理、疾病预测、高端医疗设备创新和临床科研环节,目前已推出100多款医疗AI产品,其中数十款产品已获得NMPA三类证及二类证、美国FDA认证和欧盟CE认证。

这不是联影智能第一次拿到大笔融资。早在2024年底,联影医疗及其早期投资人以10亿元的价格进行股权收购,使联影智能投后估值达到百亿级别。而2025年初,联影医疗又连续增资联影智能,4个月内追加近1亿元资金。直到本次A轮融资正式完成,领投方换成了易方达、上国投资管,联影系依然继续跟投。

这反映出各路资本对“医疗+AI”前景的看好。不过,尴尬的是,医疗AI至今仍然面临商业化困境。根据公开财报数据,2023年联影智能营收为2.54亿元,亏损1.36亿元。虽然其产品证书数量、落地场景在行内领先,也难以回避一个行业共识:医疗AI,特别是影像AI,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商业闭环。

困境背后的核心原因之一是支付机制缺失。医院采购AI产品多通过科研合作或免费试用形式,而非直接购买,付费意愿低。同时,在很多公立医院,软件类采购依然处于灰色地带,支付路径不清晰,决策流程复杂。此外,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将影像AI定位为“扩展项”(可选项)而非“加收项”,禁止医院对AI辅助诊断单独向患者收费。

另外,AI产品准入壁垒高和认证周期长、数据标注与获取成本高、患者付费意识薄弱、技术落地与临床需求错位等因素,也进一步增加了影像AI的商业化困境。

影像AI前景虽然美好,但未来能否给联影医疗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仍有待观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