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缺钱“拖账”,益方生物等钱“续命”

财经 (139) 2025-07-16 15:04:36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

近日,在回复上交所关于2024年年报的信披监管问询函时披露,拖欠其肺癌1类创新药贝福替尼的里程碑款项1.8亿元,逾期时间已近2年。益方生物表示,通过邮件、电话、线下拜访等方式与贝达药业多次沟通,并于2024年底发出正式催款函,但款项仍未到账。截至2024年末,益方生物已按10%的坏账率计提坏账准备1800万元。

贝达药业拖欠益方生物1.8亿元的里程碑付款纠纷,不仅揭开了双方合作背后的生存压力,也让外界得以窥见创新药BD(授权合作)交易中不为人知的履约困境,同时引发创新药行业对BD交易信用体系的广泛讨论。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益方生物与贝达药业的付款拖延纠纷虽然引起了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付款纠纷已经成为国内创新药领域授权合作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这一案例确实揭示了在BD交易合作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点。”

贝达药业1.8亿元欠款拉锯战

事件的起因源自于2018年12月,益方生物与贝达药业就肺癌创新药BPI-D0316(甲磺酸贝福替尼)的合作达成共识,双方约定在合作区域(涵盖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内推进该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合作协议显示,贝达药业需向益方生物支付合计2.3亿元的首付款及后续研发里程碑款项,同时在产品上市后按约定比率支付销售提成费。

合作初期,双方履约进展顺利。2019年,贝达药业按协议支付了5530万元首付款,为项目启动奠定基础。随着研发推进,贝福替尼在2023年迎来关键节点——先后获批二线、一线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触发两笔里程碑款项的支付条件:按照协议,贝达药业应在适应症获批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50%款项,剩余50%于次年同日结清,对应金额分别为0.8亿元和1亿元,合计1.8亿元。

然而,这笔关键款项的支付进程却意外停滞。贝达药业以“自身资金使用安排”为由拖延支付,且这一延迟状态持续了近2年。期间,益方生物并未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该事项,直至此次收到监管问询函后,才对外公开这一合作纠纷。

除了里程碑款项,贝福替尼上市后的销售提成也存在部分未支付的情况。2024年,贝达药业应向益方生物支付销售提成2321.98万元,已支付2125.88万元,剩余196.1万元尚未支付。

当“救命钱”遇上“发展钱”

在市场对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的持续关注下,贝达药业公开回应投资者质疑,称“双方已就里程碑付款进行相关的沟通和交流。”并强调,“公司在创新药商业化领域具有成熟的经验,同时保持良好的成本管控和运营效率,已形成稳健的收入增量与现金流,依托‘研发—商业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完全可以保障后续研发管线的有序推进。”这一表态,与益方生物按10%比例计提1800万元坏账准备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双方对债务履约预期的分歧。

对益方生物而言,这笔逾期款项的意义尤为关键。作为贝福替尼的原研企业,益方生物通过授权合作将产品商业化权益转交贝达药业,相关收入是其研发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数据显示,2024年益方生物营收约1.69亿元,全部来自于技术授权和技术合作,即贝福替尼、格索雷塞这两款对外技术授权和技术合作收入和销售提成收益,净亏损虽然有所收窄,但仍维持在2.4亿元的高位。在自身尚无其他产品上市的情况下,贝达药业对益方生物这笔1.8亿元款项的逾期,无疑加剧了其资金链压力。

而对贝达药业而言,1.8亿元里程碑款项逾期的背后是其日益严峻的现金流压力与业绩增长焦虑。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深层原因与贝福替尼的市场表现密切相关。作为第三代EGFR抑制剂,该产品面临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等强劲竞品的先发优势压制,导致销售不及预期‌。这反映了创新药从研发到盈利存在的‘死亡鸿沟’,当产品商业化遇阻时,付款违约风险显著上升。”

截至2024年末,贝达药业主要已上市新药包括5款,分别为:凯美纳、贝美纳、贝安汀、赛美纳(贝福替尼)、伏美纳,后3款新药均为授权合作项目。公开信息显示,贝达药业主力产品凯美纳在被纳入医保以后,先后经历了几次降价,销售额增速也逐年放缓,最近一次披露是凯美纳2023年的销售额同比下滑22%至8.3亿元,增长动能枯竭;贝美纳受竞品降价冲击,毛利率压缩至65%。

作为三代EGFR抑制剂领域的重要产品,贝福替尼被贝达药业视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据益方生物公告披露,截至2024年末,贝福替尼上市后年净销售额提成确认金额仅为2321.98万元,推测其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左右(按照10%—15%提成比例倒推)。与此同时,贝福替尼自上市以来便深陷竞品围剿,其不仅要面临诸如首个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阿斯利康)、阿美替尼(翰森制药)等早已通过医保谈判与学术推广牢牢占据市场份额的老牌劲敌,还有更多的EGFR抑制剂上市或纳入医保的企业竞争。据悉,目前国内已有7款三代EGFR抑制剂上市,如2025年倍尔达、南京圣和药业等竞品纳入医保的政策落地,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今年7月新获批的1类新药酒石酸泰瑞西利胶囊,虽被视为新增长点,但所处的CDK4/6抑制剂领域已有辉瑞哌柏西利、达尔西利等强敌环伺,短期内难以贡献实质业绩。

业绩方面,贝达药业2024年业绩增长背后,源于应收账款下降与成本压缩的被动支撑。2024年公司营收28.92亿元、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4%、15.67%,其中应收账款余额同比下降65.62%,同期研发团队从2022年末的647人缩减至327人,降幅近50%;2024年研发投入下滑28.43%。与此同时,贝达药业资金链紧张的信号更为明显。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4.72亿元,较年初下降37.23%;流动资产12.24亿元与流动负债18.48亿元形成倒挂,流动比率连续3年低于1,短期偿债能力堪忧,公司资金周转压力日益凸显。

创新药企生存压力与BD信用危机

更深层来看,这场欠款争议本质是创新药企业生存压力的集中显现。对贝达药业而言,既要维持贝福替尼的市场竞争力,又要应对后续管线的研发投入,资金分配面临考验;对益方生物来说,依赖单一产品授权收入的商业模式,使其抗风险能力先天薄弱。当“救命钱”遇上“发展钱”的博弈,两家企业的分歧不仅关乎1.8亿元的归属,更暴露出行业深度调整期里,BD合作中“资金承诺”与“履约能力”的现实落差。

随着坏账计提与企业回应的公开,这场持续两年的欠款纠纷已进入新阶段。市场更关注的是,在创新药行业信用体系尚待完善的当下,这笔款项的最终走向,或将成为衡量企业契约精神与行业合作生态的重要观察样本。

支培元同时指出了该事件暴露的一些值得警惕的生态问题,“如‌信息披露不透明问题‌,贝达药业在2024年年报中’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重要应付款’栏标注‘无’,未披露这笔欠款;而益方生物也直到监管问询才全面披露应收账款风险‌。这种双向的信息不透明加剧了行业信用危机,使潜在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分配失衡的合作模式‌方面,在此案例中,益方生物作为研发方已承担了前期研发风险,而贝达药业作为商业化主体却未能履行付款义务,导致风险过度集中于研发方‌。这种风险分配失衡会打击中小Biotech的研发积极性。”

余丰慧则从合同条款规范、资金流动性管理、合作信任机制三个维度揭示了在BD交易合作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风险点。“首先,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执行力度是关键风险之一,尤其是在涉及里程碑付款时,必须确保所有相关方对支付条件有一致的理解。其次,资金流动性管理也是影响付款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具备稳健的财务规划来应对研发周期中的现金流波动。此外,信任建立和维护对于长期合作同样重要,这要求企业在交易中保持透明度和诚信。”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