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北交所上市公司(430090)发布股东大会公告,控股股东提议的罢免董事会三名成员及提交新三名董事成员的提议均被否决。此外,股东大会还通过了2024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这也是资本市场少有的管理层战胜控股股东的案例之一。
这意味着,这场围绕控股股东与董事会管理层的争斗,以董事会的全面胜利暂告段落。不过,对于同辉信息管理层而言,其危机尚未解除,由于控股股东正处于立案调查期间,战略股东无法以约定的定增方式入局,公司目前流动性极其紧张,在董事会运作下,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也持续下滑,目前来看,其转型之路尚未见明显的成效。
控股股东与董事会缠斗
《财中社》注意到,实控人与董事会的争斗早有伏笔。
同辉信息原本于2011年6月在股转系统挂牌,2021年8月入选精选层,并最终变更至北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向金融、展馆、教育、影院、交通、能源、零售等各行业用户提供领先的视觉系统解决方案和商用显示产品销售,公司实控人为戴福昊、崔振英,在发行后持股4726万股,持股比例为23.71%。
在入选精选层之前,同辉信息具有较大规模。2018-2020年,同辉信息营收分别为5.33亿元、5.75亿元和4.8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1亿元、0.4亿元和0.27亿元。
业绩表现仅在上市后持续一年,同辉科技业绩开始变脸,2022年营收大幅下滑,公司盈利也陷入较大的亏损之中。在此背景下,实控人酝酿卖“壳”。
2023年8月,同辉信息公告,拟以2.14元/股向力声科力发行约5980万股,募资金额不超过1.28亿元,此外戴福昊、崔振英与力声科力签订协议,放弃5.57%股份的表决权。本次发行完成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力声科力。
力声科力的控股股东为南天数金,而后者是A股上市公司(000948)持股46%的参股公司,南天信息为云南国资控股。
但是此次发行尚未成行,戴福昊及原共同控制人崔振英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2024年3月29日收到北京证监局的立案调查通知。然而,拟任控股股东的人员已经开始进驻管理层:2023年8月,具有南天数金工作背景的王一方担任同辉信息总经理,就在实控人被立案后的2024年3月31日,同辉信息董事会改组,具有南天系背景的王一方、杨忠、姜秀霞被提名为董事,王一方担任董事长,新任财务总监丁瑶也来自南天系。
不过,两年多过去了,实控人的立案调查案至今尚无进展,根据相关规定,被立案公司不能进行再融资,定增也就此被搁置,但南天系接管了同辉信息的管理权。
在持续亏损多年之后,戴福昊选择了出手。据同辉信息2025年6月20日公告,公司接到了控股股东、实控人戴福昊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其提议罢免王一方、杨忠的董事职位,改选自己提名的人选。罢免的主要理由为:“未能忠实勤勉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业绩持续大幅下滑,经营持续亏损,同时盲目对外投资,造成公司资金链紧张,严重损害了相关各方特别是全体股东的利益。”由王一方担任董事长的董事会对此进行了反驳,并发布了公开征集表决权的公告。
最终,7月28日的股东大会,同辉信息董事会获得了足够多的表决权,暂时挫败了控制人的改选主张。
转型与财务陷困境
不过,过去几年,同辉信息的业绩确实表现不佳,目前尚难看到扭转的迹象。
根据当时的权益变动报告书,力声科力作为收购人主要是基于看好同辉信息数字显示、VR技术等未来发展前景,且前者控股股东南天数金是国家出版总署数字影音互动与标准实验室的共建单位,支持数字影音的底层技术,力声科力拟从事声学音频算法与通信技术应用研发和推广业务,可与同辉信息的VR技术与运用形成协同效应。
设想是美好的,业绩是现实的。继2022年业绩变脸之后,即便期间新管理层入主,同辉信息的业绩也陷入持续亏损之中。2023-2024年,同辉信息营收分别为1.91亿元和2.07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和-0.72亿元,营收较高峰期大幅缩水,利润也陷入较大的亏损之中。2025年一季度营收为0.2亿元,同比大幅下跌87%;归属公司净利润为-597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在持续的亏损之下,同辉信息的流动性也变得紧张。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为0.13亿元,短期借款为0.21亿元,流动性相对紧张。
对此,控股股东南天数金不得不施以援手。2025年7月27日,同辉信息公告,为保证公司流动性充裕,有力支撑业务发展,3月至7月,关联方南天数金提供3890万元无息财务援助,截至目前该笔资助尚有1890万元余额。
目前,同辉信息已被审计机构连续两年出具保留意见的报告书。2023年因公司采用追溯重述法对前期财务报表更正(调减2022年末应收账款、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调增资本公积及2022年度营业收入,调减2022年度净利润),注册会计师未能获取充分证据判断差错更正恰当性及影响。2024年,上述事项仍对财务报表相关且重大,审计机构同样无法获取充分证据,导致保留意见延续。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另一原因则是公司实控人正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审计机构无法判断立案调查对公司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