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焦虑严重、换电池贵、保险费高,超30%新能源车主反悔

财经 (1) 2025-05-20 21:10:24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刘凯 北京报道

在绿色出行与科技革新的双重浪潮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汽车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公安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已攀升至2209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高达70.34%。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烦恼”,一些潜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公布3月充电桩运行情况时,提及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部分低线级地区的电动车购买者出现了反悔率上升的情况。”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当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中未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预期时,反悔情绪便悄然滋生。

续航焦虑是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25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下称《报告》)也揭示了类似问题的严重性。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超过三成的纯电车主对购买电动汽车这一决策感到后悔,并明确表示下次购车时会重新选择燃油车,回归“燃油党”阵营。

这一数据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电动汽车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消费者诉求的紧迫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反悔率”明显高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插混)与增程式电动汽车(增程)车主。插混与增程车型凭借其兼顾燃油与电动优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的焦虑,从而获得了相对更高的市场认可度。

此外,回顾麦肯锡之前发布的调研报告可以发现,2023年后悔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占比相较于2022年出现了大幅攀升,从3%急剧增加至22%。这一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使用体验的不满情绪在不断累积,也凸显了电动汽车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报告中提到,续航里程焦虑依然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尽管近年来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有了大幅提升,但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低温环境、高速行驶等复杂工况下,续航里程往往会大打折扣。对于那些需要经常长途出行或者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消费者来说,续航里程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对电动汽车望而却步。同时,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公共充电桩占比超过70%,而低线城市充电桩数量少、维护差,导致车主面临“有车无桩”的尴尬。

某县城车主表示,尽管充电费用低廉,但每次寻找充电桩需额外花费时间,时间成本远超预期。此外,快充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大打折扣。车企宣称的“半小时充满”往往仅在理想条件下实现,且公共充电桩兼容性差,不同品牌充电协议不统一,进一步加剧了补能效率的落差。

此外,北方车主对电动汽车的续航衰减尤为不满。在北京的纯电车主史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车子开了两年,冬天电量到50%就开始焦虑了,毕竟找充电桩就得一段时间,高速就更不敢上了,生怕遇到堵车没办法充电。”

汽车分析师王坤对记者表示:“目前这种情况,首先要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更适合北方低温环境的电池,例如采用热泵空调等技术,减少暖风使用对续航的影响。其次,在宣传续航里程时要更加真实、准确,避免过度宣传和续航虚标。可以结合实际驾驶场景,给出不同温度、路况下的续航参考值,让消费者有更清晰的认知。”

周期成本长成一大“痛点”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用车成本高,也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反悔”的重要原因之一。纯电车型更换电池的费用堪称天价,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保险费用同样令人头疼,同价位燃油车年均保费约4000元,而纯电车型却高达6500元,部分高端车型首年保费更是突破万元,形成了“购车省油钱,续保贴差价”的怪圈。

同时,保险公司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达109%,赔付率比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这背后的根源在于维修技术垄断与配件高价。维修技术被少数企业掌握,配件价格居高不下,使得保险公司在理赔时面临巨大压力,最终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电动汽车的保值率问题,更是消费者心中的一大“痛点”。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保值率普遍较低。电池性能会随着使用时间和充电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衰减,这直接导致车辆的整体性能下降,市场价值也随之大幅降低。

此外,电动汽车市场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新技术、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使得老款车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保值率受到更大影响。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一辆保值率低的汽车,意味着在未来的二手车交易中可能会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这无疑降低了他们对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三年平均保值率仅45%,远低于燃油车。典型案例中,2022款福特野马Mach - E GT新车价约43万元,2025年二手价腰斩至21万元;落地价90万元的特斯拉Model X四年残值仅20万元,贬值70万元。

尽管新能源汽车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但其发展前景仍被广泛看好。在王坤看来,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汽车企业、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技术层面,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电池耐低温性能,推动超充网络标准化,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等待问题。在政策方面,要优化充电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充电桩的覆盖率和使用便利性;建立电池健康度检测国标,让消费者对电池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强制车企透明化质保条款,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规范上,要构建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为二手车交易提供科学、公正的参考依据;推动车企与险企合作,通过数据共享和风险共担,降低保费;探索电池租赁、换电模式等创新方案,降低消费者的购车和使用成本。

由此来看,消费者的“反悔”实为行业升级的倒逼之力。唯有直面痛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烦恼”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购车无忧”的愿景,让电动汽车在绿色出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