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硅IPO:报告期亏损32亿拟募资49亿,实控人旗下公司曾因抽逃出资款遭诉讼

财经 (79) 2025-07-31 15:14:22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撰文:海川;编辑:李力

在报告期内持续亏损、库存攀升、流动性资金持续紧张的多重挑战之下,上海超硅似乎将IPO当成了企业融资续命的救命稻草。招股书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库存大幅攀升,存货跌价损失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上海超硅募资近50亿扩产引发外界质疑。此外,上海超硅实控人旗下公司曾因抽逃出资款而遭诉讼,更是引发外界对其内控能力的质疑,预计这一问题也会成为监管层关注焦点之一。

毛利率持续为负亏损难解

613日,上交所官网消息显示,国产大硅片供应商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超硅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这也是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受理的第三家未盈利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超硅成立于20087月,主要从事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的研发与生产,产品主要包括12英寸(直径300mm8英寸(直径200mm半导体硅片,同时公司还从事包括硅片再生以及硅棒后道加工等受托加工业务,已与全球前20大集成电路企业中的18家建立了批量供应的合作关系。

上海超硅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总裁陈猛,直接持有公司3.12%的表决权,通过上海沅芷和上海沅英控制公司48.52%的表决权,陈猛合计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51.64%的表决权。

长期以来,全球半导体硅片的供应是由日本信越化学、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和韩国SK Siltron等五大硅片厂商所垄断,CR5高达90%。从国内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内资硅片头部公司有、、、、西安奕材等企业。2024年,上海超硅的全球市占率约为1.6%,低于沪硅产业(4.03%),立昂微(2.3%),西安奕材(2.55%),国内排名仅为第四位,总体规模较低。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上海超硅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21亿元、9.28亿元、13.27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8.03亿元、-10.44亿元、-12.99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8.60亿、-10.41亿元、-13亿元。同期,上海超硅实现毛利率分别为-11.09%-7.05%-3.31%

不难看出,过去三年期间上海超硅经营业绩持续亏损且呈现出亏损金额不断扩大的态势,毛利率水平连续三年均为负值。对此,上海超硅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300mm硅片生产线建设正在持续进行中,且300mm硅片产品尚处于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暂未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公司短期内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截止2024年末,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9.72亿元。

事实上,作为典型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半导体硅片制造行业具有资本开支大、投资周期长、认证难度高、客户开拓难,进入壁垒非常高等特征。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半导体硅片企业目前多处于产能爬坡和客户验证阶段,行业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

数据显示,2024年,沪硅产业、立昂微、西安奕材以及中欣晶圆实现营收收入分别为33.88亿元、19.01亿元、21.21亿元和8.23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9.71亿元、-0.35亿元、-7.38亿元、-3.18亿元。对比来看,上海超硅营收规模在可比上市公司之中位列倒数第二,亏损金额(-12.99亿元)高居第一,成为行业的亏损之王

存货持续攀升,减值压力较大

值得主要的是,除了毛利率持续为负这一因素之外,上海超硅的存货减值压力也是公司经营陷入巨额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报告期各期末,上海超硅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 77,685.00 万元、118,915.43万元 和 151,468.92 万元,账面价值分别为52,958.17 万元、87,965.50 万元和108,134.72 万元。同期,公司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 24,726.83 万元、30,949.93万元和 43,334.20 万元。2022-2024年,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31.83%26.03%28.61%,居高不下。

从数据看,上海超硅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逐年增加,表明公司在存货管理上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尤其是针对某些品类的存货,例如在产品和库存商品,公司的跌价准备比例较高。

具体来看,2022-2024年,上海超硅在产品跌价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39.41%34.55%50.05%;库存商品跌价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68.53%50.93%41.74%。这反映出上海超硅在生产环节和库存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较高的跌价准备比例意味着公司产品有过剩或滞销风险。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不断攀升导致了上海超硅存货损失不断扩大。

2024年度,公司存货损失金额为38798.25万元,相较于2023年度的26339.14万元和2022年度的20574.43万元不断增长,表明公司在库存管理或市场需求方面可能面临一些挑战。未来,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产生压力。

上海超硅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主要是公司 300mm 硅片生产规模未达设计产能,导致其生产成本仍高于销售市价,从而产生存货跌价准备。若未来半导体硅片市场价格继续下跌,公司可能会面临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增加的风险。

面对持续的资本开支需求以及经营性亏损压力,上海超硅只能将外部融资以及银行借款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根据公开资料,2014年以来,上海超硅已完成8轮融资。其中,20246月,公司完成20亿元C轮融资,轮融资由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等机构联合投资,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约200亿元。

除了外部融资之外,银行借款也是上海超硅维持企业运转的重要融资途径。截止2024年年末,上海超硅短期借款余额约为3.82亿元,长期借款余额高达46.1亿元,有息负债余额接近50亿元,且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与利息保障倍数均为负数。短期偿债指标方面,截止2024年年末,上海超硅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0.980.59,二者均大幅低于安全值范围,凸显出公司所面临的短期偿债风险已经不容小觑。

本次IPO,上海超硅拟募集资金募资49.65亿元,其中约有29.65亿元投向集成电路用300毫米薄层硅外延片扩产项目、5.8亿元高端半导体硅材料研发项目,补流项目所需资金高达14.19亿元。不难看出,如果能够顺利登陆科创板,上海超硅的流动性压力或将得到缓解。

不过,从上海超硅的现有产能利用率来看,公司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的产能消化压力也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23-2024年,上海超硅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利用率均未达到90%,而这一问题也正是公司频频计提存货跌价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半导体产业在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下游应用市场需求波动时往往会面临下行风险。2022-2024年,全球半导体硅片销售额已由2022年的961.11亿元收缩至2024年的826.67亿元,降幅达到14%,凸显半导体产业的周期性波动风险,上海超硅本次逆势扩产的前景是否明朗,可能也会引起资本市场的疑虑。

实控人非法占用资金遭诉讼

除了持续性的负毛利以及存货滞销压力外,上海超硅还面临一定商誉减值风险。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末,上海超硅商誉账面价值高达13.94亿元,主要源于2020 年非同一控制下收购重庆超硅所形成。

根据公开资料,重庆超硅主要从事200mm半导体硅片的生产,当前投产及在建产能达480万片/年,系上海超硅的重要子公司。2024年,重庆超硅实现营收6.13亿元,净亏损高达2.75亿元。

上海超硅在招股书中坦言,若未来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重庆超硅的产品认证及销售情况不及预期,可能导致重庆超硅经营业绩下滑,进而导致公司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

除了经营性亏损之外,重庆超硅还面临进口许可证缺失的风险。据招股书披露,20242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江海关(以下简称两江海关)向重庆超硅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两寸关缉违字[2024]1号),因重庆超硅进口货物含三乙醇胺,应向海关提交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许可证,但重庆超硅进口申报时未提交。两江海关对重庆超硅处以罚款2.27万元。

除了未及时向海关提交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许可证而遭到行政处罚之外,重庆超硅还因为税则号列申报不实遭到海关行政处罚以及危化品库房警示标志不明显不清晰而遭到安全生产处罚,凸显出公司在内控关联方面的不足与缺陷。

除了子公司重庆超硅在内控管理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之外,上海超硅自身在财务内控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甚至出现了实控人旗下公司非法占用公司资金进而对峙公堂的地步。

据招股书披露,2019  3 月,上海超硅前身超硅有限历史股东上海芷晓为公司股东并实缴部分出资后,就已支付的 11045.33 万元、5,000.00 万元从超硅有限转回,进而形成了对超硅有限累计形成 16,045.33 万元资金占用,而上海芷晓原为公司实控人陈猛所控制(于2019月退出控制)。为此,超硅有限采取了诉讼的方式要求上海芷晓退回相关款项。

最终,2020  1 月,超硅有限、上海芷晓与陈猛签署协议,约定将前述款项对应的超硅有限出资额 11035.6995 万元以 16,045.33 万元转让予陈猛。直到20213月,陈猛才完成了前述资金占用部分款项( 11045.33 万元)的归还。2021  3 月,上海芷晓与上海超硅签署和解备忘录,明确陈猛代上海芷晓返还公司16,045.33 万元,相关款项抵消陈猛应付上海芷晓的股权转让款。直到20222年末,陈猛才全部偿付该笔款项。

根据公开资料,上海芷晓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设立于20082月,实控人为陈猛,其对超硅有限的持股比例为14.95%20192月,上海芷晓执行合伙人由陈猛变更为上海瀛通(集团)有限公司,之后便发生了抽逃出资款的行为。在遭到超硅有限诉讼之后,上海芷晓彻底退出了上海超硅的股东序列。截至目前,陈猛仍是上海芷晓的股东,持股比例为5%

那么,上海芷晓在陈猛退出控制后为何能够将在超硅有限的实缴出资转回?陈猛本人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早在20201月,陈猛就与上海芷晓签署协议来完成上述占用资金的返还,为何时隔14月之后仍未还清?若不是上海超硅的股份制改革以及此后的IPO计划,陈猛本人能否及时偿还最后的5000万元?再结合招股书披露的陈猛与上海超硅之间存在的大量互相占用资金记录,反映了后者内控体系、治理结构及资金管理方面的严重漏洞。大量资金占用表明,上海超硅财务透明度不足,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不健全,未能对异常资金流动进行有效监控,而控股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来获取不正当的财务利益,也会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显然,上海超硅历史股东出资纠纷以及相关诉讼所反映的公司内控及合规风险,将成为交易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均依据公开市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招股材料、上市公司财报、工商信息等)撰写,我方追求基于公开信息基础上对资本背后真相的探索,力求做到观点客观公允,但本文信息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承担由任何个人或组织擅自使用该内容引发的任何损失责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