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港湾商业观察
《港湾商业观察》王璐
受房地产行业影响,家居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任重而道远,在(002572.SZ)官网上,其宣称源自法国,有44年全屋定制经验。
“19800抢全屋特惠装,包括6大空间,免费升级21款花色自有选,3秒获取定制报价。”似乎无论有多少预算都能给出最具性价比全屋定制方案。
1
净利润下滑超四成,行业持续承压
而回到财务数据层面,索菲亚上半年的承压态势也相当明显。
半年报显示,索菲亚实现营收45.51亿元,同比下降7.68%;归母净利润为3.19亿元,同比下降43.4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29亿元,同比下降19.32%;基本每股收益0.33元,同比下降44.03%;总资产135.19亿元,同比下降17.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8.42亿元,同比下降8.20%。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3亿元,同比下降10.84%;实现归母净利润3.07亿元,同比下降23.01%。
半年报中引述Statista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室内家具市场规模已达7650亿美元,并有望在2029年增长至92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4%。然而,国内家具市场的短期内仍面临不小压力:需求端——2025年1-6月全国住宅竣工面积1.6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5.5%,新房市场对定制家居行业的拉动效应有所减弱;消费端——2025年1-6月家具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023.9亿元、同比下滑4.9%,反映出家具消费仍深受宏观经济、房地产行业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
具体来看,上半年,分产品来看,索菲亚衣柜及其配套、橱柜及其配件、木门都同比下滑,仅占营收2.26%的其他主营业务实现翻倍增长;分地区的话,除了华南和出口分别实现11.23%、39.49%的增长外,其他全部下滑;分渠道的话,占比高达77.77%的经销商及占比14.18%的大宗渠道,都呈现下滑,分别为9.57%、11.95%。
同时,索菲亚品牌拥有经销商1794位,专卖店2517家,实现营业收入41.28亿元,同比下滑7.09%,工厂端平均客单价22340元/单。米兰纳品牌共有经销商544位,专卖店572家,实现营业收入1.76亿元,同比下滑26.53%,工厂端平均客单价17285元/单。
2
四大品牌及出海布局,能否走出低谷?
从多年来中报观察的话,今年是索菲亚归母净利润下滑最大的一年。
2017年中报-2024年中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49.00%、20.12%、5.17%、-18.70%、68.30%、11.19%、-0.78%以及3.9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47.16%、25.38%、5.96%、-12.35%、30.12%、-7.64%、21.31%以及13.00%。
如何应对从行业到自身的挑战,索菲亚表示,当前家居行业正处于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型的关键阶段,公司已前瞻性布局存量市场。在产品端,公司将持续丰富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矩阵,逐步推出橱窗、系统门窗、卫浴、家用电器等新品类,精准聚焦存量市场中的高频需求,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在渠道端,公司整装渠道已实现对前端流量的有效渗透,并打造了装企渠道专属的整家定制合作模式。同时,将通过“1+N+X”渠道模式推进市场深度下沉,高效挖掘存量房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多元化的店面业态,吸引更多元化的零售分销商等流量资源加入,助力城市运营商在存量市场中高效拓展业务、提升市场份额。
指出,索菲亚积极求变,中长期多维布局有望助推重拾增长。在行业需求相对偏弱的背景下,公司正积极求变,积极洞察行业趋势,以四大品牌完善价位段覆盖,构建完整的整家产品矩阵,多维布局增强公司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公司完善的渠道、品类、品牌布局,后续有望重拾较优增长态势。
也认为,公司旗下四大品牌定位清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并围绕“大家居”战略进行品类扩充升级,以整家模式带动客单增长和品类拓展仍有较大空间。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00.2/106.23/112.57亿元(前值为112.00/119.34/127.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6.0%/6.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5/12.12/13.37亿元(前值为12.02/15.03/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7%/20.6%/10.3%。截至2025年8月27日,对应EPS分别为1.04/1.26/1.39元,对应PE分别为13.11/10.87/9.86倍。维持“买入”评级。
此外,往海外拓展已经是索菲亚的重要策略。据悉,公司目前已拥有26家海外经销商,覆盖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等23个国家/地区;公司与海外开发商和承包商合作,为全世界31个国家/地区,约219个工程项目,提供一站式全屋定制解决方案。
华安证券给出的风险提示是,宏观环境与房地产行业形势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无法收回的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管理的风险。(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