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医疗冲击IPO,专注于运动医学器械领域,曾遭保荐人“抛弃”

财经 (48) 2025-09-03 18:40:42

在、、和铂医药、圣诺医药等创新药个股不断向上打出高度的同时,不少医疗器械公司股价也在逐步攀升,包括微创医疗、、微创、等。

与此同时,近期有一家专注于运动医学的医疗器械公司正在冲击IPO。

格隆汇获悉,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星医疗”)8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由、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当然,这并非天星医疗首次冲击IPO。2023年9月,公司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不过,2025年6月,保荐人单方面申请撤销保荐,天星医疗科创板IPO终止。

仅仅时隔两个月,公司更换了保荐人,提交港股上市申请,动作不可谓不快。

天星医疗是一家专注于运动医学领域的医疗器械公司,该赛道仍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不过,公司也面临集采政策相关的压力。

01

前药监局审评员创业,专注于运动医学领域的创新型医疗器械

天星医疗成立于2017年,2023年3月完成股改,总部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至2025年8月19日,董文兴、天津铂康、天津吉康、天津普合及天津运康可共同控制公司约41.47%的投票权,被视为一组控股股东。

公司的主要机构股东包括OrbiMed、君联资本、德褔资本、建银国际、银河证券、朗玛峰创投等。

在2023年1月的C轮融资中,天星医疗的投后估值约35亿元。

公司的董事会由十一名董事组成,包括两名执行董事(董文兴先生、和路)、五名非执行董事及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董文兴今年44岁,为公司的创始人,目前任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立天星医疗之前,董文兴曾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任审评员,后担任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董文兴先后获得西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士学位、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北京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博士学位。

和路今年37岁,在公司担任执行董事、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和路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士学位及管理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管理硕士学位。

在加入天星医疗之前,和路曾在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任职。

天星医疗是一家专注于运动医学领域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公司。

依托自主研发的植入物、有源设备、相关耗材及手术器械,天星医疗可以提供肩、膝、髋、足╱踝、肘、手╱腕关节的肩袖、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治疗,也提供运动康复及预防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已获批的产品有52款。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20款,5款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所有品牌中首个获批并应用于临床,10款产品在国产品牌中首个获批并应用于临床。

此外,公司在运动医学及智能康复领域的在研产品超过35个。

02

2024年毛利率下滑,面临集采的压力

依托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天星医疗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渗透。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的产品已经进入医院数量超过3000余家,其中三级医院超过1000家。截至2025年5月底,公司累计产品销量超150万件。

财务数据方面,近几年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有所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5月(报告期),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47亿元、2.39亿元、3.27亿元、1.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30万元、5710万元、9540万元、3260万元。

按业务线来看,2022年至2025年1-5月,天星医疗来自植入物的收入占比由79.8%下降至72.6%。

相应地,来自手术设备及相关耗材的收入占比由20.2%上升至27.3%。

报告期内,天星医疗的毛利率分别为70.9%、74.3%、69.6%、73.7%。

可以看到,公司2024年的毛利率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植入物相关的产品于2024年被纳入带量采购计划,导致销售价格下调所致。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医疗器械的可负担性,国家实施了包括带量采购计划以及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定价指导等政策。

如果未来更多的产品被纳入集采计划,那么在竞标过程中,通常需要大幅降价寻求中标,公司的业绩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天星医疗主要向医疗器械的经销商出售产品,再由经销商向医院销售。目前,公司在国内拥有200家经销商。

此外,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也实现了增长,由2022年的0.3%增长至2025年1-5月的18.4%。

销售渠道方面,天星医疗已成功获得欧洲、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等50余个国家及地区累计总数200余种医疗器械产品的监管许可及注册证书(覆盖公司的所有产品)。

医疗器械产品细分品类繁多,公司需要不断推出创新的运动医学产品,因此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天星医疗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830万元、3500万元、3730万元、1770万元,对应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45%、14.64%、11.41%、15.95%。

而同时,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3980万元、6610万元、6960万元、2430万元,对应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7.07%、27.66%、21.28%、21.89%。

可以看到,公司的销售费用率相较研发费用率要高出不少。

03

行业集中度较高,天星医疗在国内运动医学市场的份额约6.5%

运动医学相关疾病主要包括运动损伤及过度使用损伤及退行性疾病。

运动及过度使用损伤是在日常活动中由重复或过度拉伸肌肉、肌腱或韧带造成。

而肌肉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疾病,特别是影响关节的退行性疾病,通常由导致炎症及结构损伤的慢性重复运动引起,通常发生在老年人中。

其中,运动医学植入物是通过植入人体内以修复韧带、关节、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并重建其功能或完全替代该等损伤软组织的医疗器械。

主要产品类别包括带线锚钉、界面螺钉、钉鞘固定系统、带袢钛板、高强度缝线及半月板缝合系统。

运动医学植入物材料的演变经历了传统金属植入物、生物稳定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材料、全缝线植入物的演变。

在中国,运动医学相关疾病的患病人数于2024年达到1.69亿例,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亿例。

全球运动医学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5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并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8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

中国运动医学行业仍在发展初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按销售收入计,2024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61亿美元,而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仅为54亿元人民币。

目前,在运动医学领域,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约占35%,远低于国产品牌在其他骨科领域中市场份额。

中国运动医学市场高度集中,按2024年的销售收入计算,前五大市场参与者约占市场份额的67.5%。

按2024年销售收入计,天星医疗在中国运动医学市场所有品牌中排名第四及在所有国产品牌中排名第一。就2024年的销售收入计,天星医疗的市场份额约占中国运动医学市场的6.5%。

目前,公司的国际竞争对手主要包括施乐辉(Smith & Nephew)、强生(Johnson & Johnson)、史赛克(Stryker)、英特格拉生命科学等;

国内其他主要参与者还有泰利福、上海利格泰、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北京天星博迈等。

总体而言,天星医疗所处的运动医学赛道仍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不过,公司仍然面临集采政策相关的压力;未来,公司能否持续拓展产品线和海外渠道,格隆汇将保持关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