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度医药)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9月10日晚,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对中国药品(尤其是实验性药物)实施严格限制。这一政策旨在遏制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可能对美国制药业供应链和患者获取创新疗法造成深远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药价”与“供应链回流”一直是他的核心议题。早在5月,特朗普就曾提出,要将美国的药价降低30%-80%。7月,特朗普又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最高200%的关税,以推动美国药品供应链回流......
此消息传出后,市场迅速反应,以(BeiGene)、再鼎医药为首的中美双上市的药企领跌,带动I-Mab(原天境生物)、天演药业(ADAG)、传奇生物(LEGN)等一众在美上市的创新药企股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截至次日收盘,在美股中百济神州下滑10.59%、再鼎医药下滑9.81%;I-Mab(原天境生物)、天演药业(ADAG)、传奇生物(LEGN)下滑幅度分别为9.13%、4.40%、2.28%。
具体来看,这份行政命令草案包含两项核心政策建议。一是要求美国药企从中国生物公司获得药物授权时,接受更严格的审查,包括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评估相关许可协议。
二是要求FDA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审查,并对提交中国试验数据的企业收取更高的监管费用。这些举措将显著提高中国创新药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和成本。
同时,草案呼吁提升美国本土抗生素、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品产能,并优先采购本国生产产品。这延续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一贯政策取向。
不过,白宫也迅速做出回应,称并未“积极考虑”该草案,试图淡化这一消息引发的轩然大波。据悉,特朗普政府内部其实也在讨论加速FDA审批流程,旨在缩短药物临床试验的启动时间,以提升美国本土药企的创新效率。这一思路与中国药监部门近年来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都在致力于优化医药创新的制度环境。然而,在对待中国创新药的态度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
据报道,草案获得大量美国药企的大股东支持,他们非常担忧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影响力提升。与白宫关系密切的知名投资者和企业高管,包括科技亿万富翁彼得·蒂尔、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等人主张进行果断打击。
这些投资者认为中国的生物技术对美国构成了生存威胁。他们的资金面临风险,因为他们持有难以变现的对新兴美国公司的投资,这些公司一直在努力跟上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行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选择出海,尤其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还因为美国FDA的审批结果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创新药企业在海外开展的临床试验共计1440项,其中在美国开展的临床试验有652项,占比45.3%。
另一边,中国已成为医药创新的重要来源。杰富瑞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生物技术对外许可交易额中32%来自中国,高于2023年和2024年的21%。中国创新药成本优势显著(研发成本较海外低30-50%),效率更高,临床资源丰富,驱动MNC扫货。2025年H1授权交易达83项,总金额超845亿美元,刷出历史纪录。
大型制药公司一直在购买中国研发的用于治疗癌症、肥胖症、心脏病和克罗恩病等药物的权利。近一年以来,相关的创新药授权交易颇多,例如辉瑞曾以12.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三生制药双抗药物权益,阿斯利康支付1.1亿美元与石药集团合作开发慢性病药物。
若特朗普政府禁止美国患者参与中国药企的临床试验,中国药企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的难度将大幅增加,审批也可能受到限制。并且,特朗普政府拟对中国实验性药物实施限制,也将增加BD交易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种限制措施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制药业同样依赖中国的创新和供应链。中国是全球原料药的重要供应商,许多美国药品的活性成分来自中国。越来越多的美国药企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达成授权合作,引进中国开发的创新化合物。中美两国在临床试验领域有着广泛合作,限制措施可能延缓新药上市时间,提高开发成本。
如果政策落地,中美生物科技合作将进入新阶段,可能加速美国本土供应链建设,但也可能加剧全球生物科技行业的竞争。
不管该限制措施是否到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应当提到警惕,调整战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探索其他国际合作机会。例如开发美国以外市场、加强本土供应链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国药企的必然选择。同时,香港和A股市场可能迎来更多中国药企回归上市,减少对美国资本的依赖。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重塑全球生物制药格局,引进中国资产可为跨国药企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发解决方案。这种优势不会因一纸政令而消失,反而可能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合作得以延续。
相关参考:纽约时报、医药魔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