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9月10日晚间,(001311.SZ)宣告:公司首次迈出海外投资步伐,正式落子欧洲。
图片说明:来源于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其子公司昆山达亚将借助全资香港子公司,与西班牙企业霭德兰(EDERLAN SUBSIDIARIES, S.A.)合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利霭德”(LIEDERAUTOMOTIVE, S.L.)。多利科技表示,此次投资落于西班牙,是为了响应国际客户需求,建设面向欧洲市场的本地生产基地。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多利科技正试图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通过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上半年增收不增利,海外扩张寻求突破
多利科技的主要产品为汽车系统的冲压零部件和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在汽车零部件的竞技场上,多利科技凭借与整车制造商的合作站稳脚跟,但其命运也与几家头部车企深度捆绑。
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高达81.55%的销售额,其中最大“金主”特斯拉独占四成营收,理想、上汽、蔚来、等主流品牌也位列核心客户名单。
图片说明:多利科技2024年前五大客户,数据来源于公告
今年6月,多利科技就开始筹备海外扩张——通过子公司昆山达亚以9146.53万元收购法格霭德兰(昆山)52%股权。标的公司去年净利润1823.78万元,收购市盈率不足10倍,估值颇具吸引力。其背后的西班牙法格霭德兰集团,在底盘、动力总成等关键部件领域布局全球,生产基地横跨欧、美、亚与南美等地区。
图片说明:法格霭德兰(昆山)财务状况,数据来源于公告
如今,多利科技正式“落子”,通过香港子公司与霭德兰合作,在西班牙设立合资公司利霭德,其中香港多利持股70%,对应投资额3.53亿元,占上市公司期末净资产的7.74%。
这一连串动作,既是出于技术协同和市场拓展的愿景,也是对国内盈利能力下滑的主动回应。
2025年上半年,多利科技陷入了 “增收不增利”困局。公司营业收入实现17.34亿元,同比增长13.15%;然而盈利能力却大幅下滑,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28.13%,扣非净利润跌幅更是达三分之一。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竞争的持续加剧,尤其是公司核心的冲压和一体化压铸业务,尽管业务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长16.69%,但毛利率却下滑3.71个百分点,降至13.93%,延续了近两年来该业务毛利率持续承压的趋势。
图片说明:多利科技核心业务毛利率变化,数据来源于
当然,毛利率持续走低并非多利科技一家之困,实则是当前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激烈“内卷”的缩影。在这一背景下,出海布局逐渐成为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与国际伙伴共建合资公司,多利科技有望吸收海外先进技术、降低独自拓展国际市场的风险。
然而海外投资回报往往更需要耐心。以同行为例,其外销收入仅占总营收12.9%,外销毛利率达30.45%,远高于国内10%左右的水平。但其投资2亿元的墨西哥生产基地自从投入2021年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揭示其海外业务从布局到盈利道路的曲折漫长。多利科技能否凭借此次跨国合作跳出盈利能力下滑漩涡,仍需时间检验。
图片说明:祥鑫科技重要子公司2024年财务状况,数据来源于公告
产能狂奔背后的效益迷思
自2023年上市募资21.86亿元以来,多利科技显著加快了产能扩充步伐,持续推进多地项目扩张。在预留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后,其余17亿元均投入于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已有六个项目于今年建成并达到可使用状态。
图片说明:接近上半年多利科技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公司主要围绕客户生产基地进行区域性配套布局,并依据客户订单需求规划一体化压铸产能。目前,多利科技已在江苏盐城、安徽六安和江苏常州等地部署一体化压铸生产线。截至上半年,上述地区共计五条产线已完成建设,正式转固。
2024年,公司又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达亚在临港新片区投资9亿元建设智能化制造基地,同时将原滁州项目尚未使用的3.8亿元募集资金调剂至这一新项目。但该基地预计要到2027年下半年才能投产,短期难以贡献业绩。
从估值角度看,多利科技当前滚动市盈率约20倍,机构一致预测的2025年市盈率约16倍,行业均值和中位数在30倍左右,横向对比而言多利科技估值处于中部偏低水平。如果未来以上这些产能和投资项目能顺利落地并实现盈利,有望推动公司收入增长和利润率修复,进而带动ROE修复。
图片说明:多利科技估值分析,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然而产能狂奔背后的风险犹盛。今年上半年,部分项目未能交出预期成绩单。例如盐城多利工厂,由于主要客户的项目进度推迟以及新车市场销量未达预估,该工厂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陷入亏损状态。
今年1月,公司还因募集资金使用问题收到安徽证监局警示函,涉及重复置换、专户管理混乱、资金挪用等内控缺陷,暴露其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管理风险。
图片说明:来源于公告
从特斯拉供应商到跨国合资、从江淮布局到临港扩产,多利科技的产能项目一路高歌,却也伴随着利润下滑、项目延期、监管警示等多重隐忧。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宏观环境波动频繁的背景下,这些项目能否如期兑现收益,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也在等待一个问题答案:这场以资本为引擎的狂奔,最终能否跑出可持续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