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启动全球发售:2025年首单18C项目上市 无基石投资者站台 研发开支占比缩水超50%

财经 (10) 2025-10-11 19:25:03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乐

      10月8日,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云迹正式启动全球招股,预计10月16日登陆港股市场。作为2024年9月港交所18C特专科技章节改革(下调最低市值标准)后的首单上市项目,云迹此次IPO采用定价发行方式,发行价定为95.60港元/股,募资规模介于6.6亿至7.6亿港元之间,对应市值约65.7亿至66.7亿港元。本次港股IPO的联席保荐人为及建银国际。

      尽管顶着“18C改革后首单上市”的标签,且上市进程表现亮眼——上市日与首次递交招股书仅间隔209天,弯道超越希迪智驾、五一视界等企业,但在这层光环之下,公司暗藏的多重风险却不容忽视,需引发投资者高度警惕。

      无基石投资者暗藏破发隐患 后续关注锚定投资者参与情况

      回顾18C政策出台后的3单上市项目,晶泰控股、智能及越疆在上市时,均有基石投资者或锚定投资者为其“站台”:越疆虽未设置基石投资者,仍有4家锚定投资者参与,其中2家更自愿选择限售6个月。这类投资者的参与,不仅能向市场传递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能通过锁定部分股份控制上市初期流通盘,有效缓解卖盘压力。但云迹此次IPO却未设置基石投资者,后续锚定投资者的参与情况仍需等待配发结果公告披露。若最终连锚定投资者都缺席,或将直接反映出市场机构对其基本面及长期发展前景的信心不足。参考2025年至今无基石投资者参与的港股IPO项目数据,上市首日破发比例已达57%,上市至今破发比例更高至71%(不含上市不满一个月、未过绿鞋稳定期的项目),这一数据无疑为云迹上市后的股价表现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5年前五月毛利率下滑亏损扩大 现金流压力凸显

      在投资者结构引发的破发担忧之外,云迹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其经营的脆弱性。从18C政策对“已商业化公司”的要求来看,云迹虽勉强达标——2024年实现收入2.4亿元人民币,约合2.7亿港元,略超“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至少2.5亿港元”的门槛,但收入的稳定性与盈利前景却充满不确定性。2022-2024年间,公司收入分别为1.6亿元、1.5亿元、2.4亿元,波动幅度明显;2025年前五个月,尽管收入同比增长19%至0.9亿元,但这样的增速缺乏持续增长动力支撑,长期收入能否保持稳定仍需时间检验。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端的恶化趋势已十分清晰: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3.1个百分点至39.5%,同期亏损规模更是扩大41%至1.2亿元,上市前夕的财务恶化信号,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市场对其盈利预期的信心。

 

       财务数据的承压背后,还隐藏着云迹更为严峻的资金链压力,而这一压力的根源,正是早期融资伴随的严苛对赌条款。招股书显示,2014-2021年间,云迹累计完成8轮融资,融资金额达12.02亿元,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联想创投、启明创投等知名投资方,但这些融资背后的对赌条款,如今已转化为沉重的负债负担。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面临的赎回负债高达19.25亿元,而同期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7514万元,负债规模是现金储备的25倍以上,资金供需失衡问题极为突出。更严峻的是,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净亏损已达1.18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出高达5299万元,已超2024年全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出规模。按照这样的资金消耗速度,现有现金储备将很快枯竭。尽管上市后可通过IPO募资补充资金,并解除赎回负债优化资产负债表,但公司若不能扭亏为盈,经营性现金流不能实现流入,公司仍持续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并对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构成直接冲击。

 

      2024年研发开支缩减 研发占比缩小超50% 难支撑特专科技概念

      资金链的紧张尚未缓解,作为18C框架下特专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投入,也暴露出云迹“科技属性”的短板。对于特专科技企业而言,核心技术的迭代与研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其市场地位,但云迹的研发投入表现却难以匹配这一定位。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仅为5739万元,占收入比例降至23.4%,无论是绝对金额还是收入占比,均较2023年(研发开支6944万元,占收入47.8%)出现大幅下滑;即便2025年前五个月研发投入占比小幅回升至28.2%,这样的水平仍难以支撑机器人视觉感知、复合多态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持续升级,其“特专科技”属性的含金量不免让人产生质疑。

      即便抛开研发与资金层面的问题,云迹此次上市的估值与规模也难以体现市场对其的高度认可。公司此次上市市值约66亿港元,较2021年末D轮融资投后估值41亿元人民币上浮近50%,并解释称估值提升源于2023年第一代复合多态机器人的推出及核心技术升级。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估值有所增长,云迹在已上市的18C公司中仍处于“垫底”位置——其IPO募资规模(6.6-7.6亿港元)与上市市值(65.7-66.7亿港元),均为18C政策出台后4单项目中最小,市场对其估值的认可度究竟如何,仍需长期经营业绩来验证。

 

      整体来看,云迹虽借助18C改革红利成为“改革后首单上市项目”,且通过IPO有望缓解部分资金压力、优化资产负债表,但无基石投资者引发的破发风险、财务数据的持续承压、资金链的紧张态势、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的科技属性存疑,再加上估值与规模在18C公司中垫底的现状,多重风险叠加已显著削弱其投资价值。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需穿透“18C改革首单”的光环,深入审视公司长期经营能力与潜在风险,避免被短期标签误导,做出审慎的投资决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