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资产质量数据造假,海尔消金被罚205万

财经 (80) 2025-07-28 13:09:42

7月25日,青岛金融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将海尔系金融板块推至聚光灯下——海尔消费金融(下称“海尔消金”)与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合计被罚245万元,十余位责任人因机构经营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管控等多环节漏洞,同步受到警告、罚款、取消任职资格等监管措施。

据公告,海尔消金的违法违规行为涵盖三大类:一是营销宣传夸大误导、催收行为不当、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还通过“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二是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涉嫌资产质量数据造假;三是违规办理同业业务。

针对上述问题,监管部门对海尔消金合计罚款205万元:就第一类行为罚款105万元,第二类行为罚款50万元,第三类行为罚款50万元。

个人责任链上,消费生态链群高级经理高翔、贷后管理部高级经理胡雨森因营销与贷后违规被警告;董事兼总经理黄应华“一责两罚”——因资产分类造假被警告并罚款20万元,又因同业违规被取消任职资格2年;财务部负责人郭涛同样“双罚”,两类违规均遭警告,且同业违规加罚10万元;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郭镇德、信息技术部总监吴文辉,则因资产分类造假被警告。

同时,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因“贷款用途审查与管控不到位”被罚40万元,地产金融部负责人徐卫红、业务部负责人王恺同步遭警告。

黄应华任职期间实现规模跃迁

海尔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是中国首家由产业背景驱动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9亿元,其中海尔集团持股49%,红星持股25%,逸荣投资持股16%,天同赛伯持股10%。

回顾黄应华的掌舵周期——其于2016年12月获任董事兼总经理,至2023年2月因个人原因离职。在这近6年零2个月的任期里,海尔消金完成了资产规模跃迁与盈利能力突破。

资产规模上,2016年末海尔消金总资产仅24.8亿元,2018年迅速跃升至118.3亿元,两年增幅超380%;虽2019年至2020年受行业监管与市场竞争影响小幅回落——2019年102.9亿元、2020年101.7亿元,但2021年重拾增长,突破至155.8亿元,2022年末突破200亿关口至211.3亿元。净资产同步扩张,2016年末5.2亿元,后续逐年增长,2022年末已达20.2亿元。

营收与利润层面,2018年营业收入10.5亿元,2019年增至13.9亿元,同比增长32%,2020年至2021年受疫情及行业环境冲击连续下滑——2020年11.8亿元、2021年10.9亿元,2022年则大幅反弹至17.1亿元,同比增长57%,创任期内新高。净利润表现更突出,2016年仅0.2亿元,2018年增至1.7亿元,同比增长740%,2019年续增22%至2.1亿元;2020年受外部冲击回落44%至1.1亿元后,2021年回升73%至2亿元,2022年再增39%至2.7亿元,实现连续盈利且规模逐年扩大。

然而,2025年最新的罚单揭示,海尔消金在黄应华任期内已存在营销夸大误导、贷后管理失位、资产分类造假、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违规行为。这些暴露的管理漏洞,暴露其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平衡的缺失,也是消费金融行业特定阶段“野蛮生长”的缩影。

总经理空缺一年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应华离职后,公司经历多次人事调整,目前总经理一职已经空缺长达一年半。

原总经理张西铭于2023年2月24日正式获青岛银保监局批复任职,但不到一年便因个人原因于2024年1月18日离职。此后,总经理职务一直由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行。在今年,海尔消金迎来了新的人事变动。4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批复韩祥永的海尔消金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任职资格。

韩祥永自海尔消金成立之初便担任副总经理,至今已有超过十年时间,期间主要负责法务合规、政府/监管关系、消费者保护和内控等方面工作。

近两年,海尔消金业绩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至2024年,海尔消金总资产为262.7亿元、293.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元、31.7亿元,净利润3.7亿元、4.5亿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