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老鼠仓”亏损3312万被罚60万,国寿安保权益产品同陷困局

财经 (58) 2025-08-19 11:26:55

8月18日,天津证监局发布〔2025〕2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李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行为处以60万元罚款。

这起涉案金额超3300万元却最终亏损的“老鼠仓”案件,再次彰显了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亏损“老鼠仓”难逃追责

根据处罚决定,李丹的违规行为发生在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期间,彼时她担任国寿安保某基金经理,利用职务便利掌握所管基金的投资决策、持仓等未公开信息,通过控制"王某"证券账户,指示杨某尘下单,开展与基金交易高度趋同的操作。期间趋同买入股票41只,占比达74.6%,涉及金额3312万元,金额占比72.8%,最终交易亏损。

监管部门通过公司情况说明、基金交易资料、微信聊天记录、银行流水等证据,确认其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相关规定,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违法行为。尽管李丹申辩称"部分交易非其授意""趋同有合理原因"等,但未被采纳。按照要求,她需在15日内缴清罚款,不服可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期间处罚不停止执行。

从职业轨迹看,李丹2007年进入证券行业,2013年11月加入国寿安保,从研究员逐步晋升至基金经理,2016年2月起管理首只产品国寿安保核心产业混合,2024年9月离职,任职超10年。但其业绩平平,管理时间最长的核心产业混合截至离任回报为负,在789只同类产品中排第716位,其他产品也多居同类中后段。业绩乏力下,她在任职后期突破合规底线,最终付出代价。

严打信号下多人受罚

李丹案的处罚释放出鲜明的监管信号——任何破坏市场公平的违规行为都将被严肃追责,案件再次明确“亏损不是违规免罪符”:即便交易亏损,只要利用未公开信息破坏公平,就必然面临惩处。

李丹案并非孤例,近年多起案例持续彰显监管“违规即追责”的严打态势。2024年12月,原嘉实基金经理王宇恒在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担任基金经理期间,通过微信向张某明示、暗示7只股票交易方向,导致张某账户与所管基金交易趋同,尽管未获收益,仍被天津证监局罚款100万元。

同期,浦银安盛原基金经理许文峰在2020年7月至2023年3月间,不仅独立控制9个账户趋同交易亏损53.3万元,还与他人共同控制8个账户亏损650.5万元,同时明示、暗示3人交易获利3.8万元,最终被罚没153.8万元并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些案例清晰传递出监管逻辑: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核心危害是破坏市场公平、损害投资者信任,而非以“是否盈利”为处罚标尺。

国寿安保权益产品亦乏力

《财中社》研究发现,李丹案件暴露的内部监督机制缺陷并非孤立事件,可能也是国寿安保这家保险系公募基金长期发展积弊的集中显现。

作为《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实施后成立的首家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国寿安保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全资子公司)与澳大利亚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百年金融集团核心成员)共同出资设立,自2013年10月揭牌运营以来,始终扮演着中国人寿集团唯一公募基金管理平台的角色。

依托双股东资源优势,该公司已构建覆盖货币市场、债券型、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全产品线布局。

然而,近年来公司在人员稳定性与业务发展上的隐忧持续显现。包括李丹在内,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已出现3起基金经理"清仓式"离任现象:2024年9月李丹因个人原因离职;2025年5月李辉一次性卸任国寿安保尊恒利率债、稳诚混合等4只债券型基金(合计规模超10亿元),且未转任其他岗位;2025年6月26日,张标同时卸任国寿安保稳吉混合、稳寿混合两只产品,基本宣告离职。

截至2025年6月末,国寿安保管理规模突破3400亿元,但资产结构呈现显著失衡:债券型基金规模1809.8亿元,占比53.1%;货币市场基金规模1429.1亿元,占比42%;权益类基金规模仅102.2亿元,占比不足3%。这种“重固收、轻权益”的模式,虽在过去几年市场低迷期成为被动选择,却也使其错失了权益市场反弹的机遇。

权益类产品的弱势直接反映在投资业绩上。目前,国寿安保有10只基金近三年亏损幅度超10%,全部为灵活配置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其中,闫阳管理的国寿安保稳惠混合近三年亏损达41%,亏损幅度最大;国寿安保新蓝筹混合和国寿安保研究精选混合紧随其后,近三年亏损均超30%。

业绩乏力进一步传导至产品发行端:2025年仅新发2只产品且均延期募集;2024年成立的国寿安保高端装备基金中,1000万元为公司自购,仅4名员工合计认购26元。相较于头部公募机构,国寿安保在权益类产品布局、市场推广及投研能力建设上已出现掉队趋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