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银行启动退市!东北“银行F4”港股三退一困

财经 (22) 2025-08-27 14:07:31

8月26日,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盛京金控”)与盛京银行(02066)联合发布公告,宣布盛京金控将通过自愿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收购盛京银行全部已发行H股及内资股(其及一致行动人士已持有部分除外),同时拟推动盛京银行H股从联交所退市,相关H股股份将于8月27日恢复买卖。

公告显示,本次要约分为H股与内资股两部分: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下称“”)将代表盛京金控,以每股1.32港元的价格收购独立H股股东持有的H股,该价格较盛京银行H股最后交易日(8月14日)联交所收盘价1.14港元溢价约15.8%,较此前5个、60个、18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分别溢价17.4%、10.5%、18.8%;内资股要约价则为每股1.2元人民币,与H股要约价按公告当日汇率折算后的金额一致。

若要约获全数接纳,盛京金控需支付的总现金代价约为29.7亿港元(H股部分)及39.3亿元人民币(内资股部分),中金公司已确认盛京金控具备足额财务资源履行付款义务,其全资附属公司财达通资本将代为支付H股要约代价。

本次要约的生效需满足多项核心条件,包括:独立H股股东在类别股东大会上以不少于75%赞成票通过退市决议,且反对票不超过10%;盛京银行临时股东大会以不少于三分之二赞成票通过退市特别决议;要约截止前,盛京金控及一致行动人士通过要约持有盛京银行超50%投票权,且获独立H股股东持有的90%以上H股接纳;同时需取得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执行人员对相关收购守则规则的豁免等。值得注意的是,H股要约的上述股东表决、持股比例等核心条件不可豁免,若任一条件未达成或未获豁免(可豁免条款除外),H股要约将告失效。

退市安排方面,若H股要约最终无条件生效,盛京银行将依据联交所上市规则第6.12条申请H股退市。公告特别提示,根据中国法律及银行章程,盛京金控无权强制收购未接纳要约的H股,若独立H股股东拒绝要约且银行最终退市,其持有的证券将不再在任何交易所上市,流动性可能大幅削弱,且银行后续将不再受联交所上市规则约束。不过,独立H股股东可通过在类别股东大会或临时股东大会投票反对退市,若类别大会上反对票超独立H股股东持股表决权的10%,要约将无法无条件生效,银行将继续维持联交所上市地位。

据悉,盛京金控为沈阳市属国有控股企业,其控股股东为沈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及间接控制其91.5%股份;截至公告日,盛京金控及一致行动人士已持有盛京银行37.2%的已发行股本。

本次要约旨在为股东提供现金变现机会,并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公告提及,过去一年多盛京银行H股成交低迷,近90日、180日平均每日成交量仅占已发行H股总数的0.0025%、0.0345%,上市地位已难以成为有效融资渠道,退市后银行可节省上市成本,聚焦区域业务发展。

盛京银行高光再难重现

作为东北地区曾经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盛京银行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沈阳市商业银行,2007年完成更名,2014年登陆香港联交所,2019年迎来发展巅峰——彼时营收达210.1亿元、净利润54.4亿元,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一度成为东北城商行的标杆。

转折始于2020年,因深度绑定房地产行业,盛京银行向恒大集团提供的贷款后续暴露风险,不良贷款率从2018年的1.71%飙升至2021年的3.28%,当年净利润暴跌66.6%至4亿元;2022年虽在沈阳国资主导下完成重组,但“恒大后遗症”持续发酵。

截至2024年末,其总资产规模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4%,发放贷款总额5006亿元,同比增长4.8%,吸收存款总额7806亿元,同比增长2.6%,但规模扩张未能扭转盈利颓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5.8亿元,较上年同期锐减14.6%,首次跌破百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同步下滑15.2%至6.2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弱化,这已是该行连续第二年深陷营收净利双降困境。

回溯2023年,其营业收入100.4亿元,同比骤降37.9%,净利润7.3亿元,同比减少25.3%。对比历史峰值,当前营收规模已萎缩近六成,净利润更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从“F4”到独苗一根

盛京银行的起伏并非个例,而是东北区域上市银行整体命运的缩影。

曾经,东北拥有锦州银行、九台农商行、盛京银行、哈尔滨银行(06138)四家港股上市银行,被称为“东北上市银行F4”,它们的股市轨迹共同勾勒出区域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挣扎与退潮。

锦州银行2015年12月以4.67港元的开盘价登陆港交所,初期凭借区域龙头地位获得市场关注,但其股价在2019年业绩暴雷亏损45亿元后持续崩塌,2023年1月停牌前已跌至1.38港元,较上市首日跌幅超70%,市值蒸发逾七成。停牌前15个月间,该行H股日均成交量不足总股本的0.01%,融资功能完全丧失,最终在2024年4月由辽宁金控以要约收购方式完成退市,成为港股第三家退市的商业银行。

九台农商行的命运更为唏嘘,这家2017年1月上市的东北首家农商银行,股价曾触及3.591港元高点,却在2025年3月停牌前跌至0.41港元,较历史峰值暴跌88.6%。在2025年7月,吉林金控提出以0.7港元的要约价主动退市,较停牌价溢价70.7%。

目前,仅剩哈尔滨银行仍维持上市地位,但其股价也长期低于0.5港元,2024年虽以142亿元营收保持东北银行营收首位,却面临不良贷款率2.18%、零售业务转型乏力的压力,市场认可度持续低迷。

港股内地城农商行集体“失血”

问题并不仅局限于东北上市银行,港股市场中,内地城农商行正集体陷入流动性枯竭困局。

截至目前,港股上市银行中股价跌破1港元的“仙股”银行已达3家,且均为内地城商行,哈尔滨银行报0.46港元、中原银行(01216)0.36港元、甘肃银行(02139)0.29港元。

更严峻的是交易活跃度的崩塌,数据显示,当前港股上市的30余家内地银行中,已有17家区间日均成交额跌破千万元门槛,其中更有10家不足百万元——盛京银行日均成交额仅89.3万元,宜宾银行87.1万元,中原银行、甘肃银行分别低至60.4万元、53.1万元……九台农商银行、泸州银行等更是降至十余万元级,广州农商银行、九江银行日均成交额不足3万元,威海银行仅5788元,近乎“零成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