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生物医药半年度总结:冰与火之歌,在变局中寻新生

财经 (13) 2025-09-19 15:04:16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药闻社)

接近深秋的上海,仍旧是闷热如常。

刚送走欧洲客户的BD总监李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踏上了飞往波士顿的航班。候机时,他习惯性地刷着行业新闻,屏幕上跳出的“全球医药交易额上半年激增58%”、“国产ADC数据惊艳世界肺癌大会”等标题,与手机另一端团队发来的渠道库存积压的报告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李明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起降的飞机,心中百感交集。

这或许是2025上半年,多数人最真实的写照。

一边是创新药License out的捷报频传,交易金额屡创新高,让从业者们在国际舞台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另一边,国内市场的宏观环境、持续的行业调整以及尚未完全回暖的下游需求,又让大家倍感压力。

这次去波士顿,李明既是以一家成熟药企身份,为一款临床二期抗体药物的合作谈判,东西不算是当下最热门赛道,但他仍旧想去碰碰运气,也是想再次切身感受全球创新前沿的脉搏。他知道,这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无论是远渡重洋,还是坚守本土,每家企业都在这场变局中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和前路。

飞机腾空而起,将身后的城市与喧嚣抛在云下。李明关上手机,准备迎接一场新的挑战。正如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一样,正在穿越周期,于变局中寻找新生。

-01-

复盘H1:在结构性调整中寻找韧性

这半年,虽然整个行业都沉浸在创新药“赶英超美”的宏大叙事中,但是BD交易产生的26亿美元“首付款”,在整个2万亿中国制药产业链里,起到的占比仍旧还是相当小(至于总包,那还是未来的事)。

2025年H1,医药行业整体业绩在宏观环境影响下略有承压,据统计,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仍旧是在一个水面之下,为-1.7%——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就看最后两个季度了,好在到了今年Q2,各个细分子赛道双收增速明显回暖。

结构上看,整个今年上半年,整个药品领域营收下滑1.2%,但是利润是正的,这里面有一些以恒瑞、三生为代表大厂收获的大订单license deal的贡献,也有以复宏汉霖、、信达为代表的公司的核心产品的放量。但总归“卖药”这件事在今年上半年的中国,并未像二级市场那般景象地“大幅回暖”。

究其原因,作为最大的支付端,今年医保资金结余增速首次变负,而商保的落地仍旧在路上,或许是这个行业“内需”仍旧难以大幅改观的本质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整体药品行业营收虽然虽然微降,但是研发开支并未下滑太多,而销售费用和费率都迎来一个显著下降——或许是过去两年轰轰烈烈的医疗反腐起到了作用,以至于就连吃销售最严重的中药板块,都录得了一个营收下降5%、但利润却增长0.24%的成绩(东财证券数据)。

纯粹的biotech绝对无法单靠BD的行情单边上涨,医药的行业终究还是要看整体。而另一边,中国的企业开发创新药,终局也绝不仅仅只是给MNC的BD部门打工。

医疗器械行业蹭不太上创新药license的热潮,今年双收都呈现一定幅度下降,Q2甚至呈现出反常的加速下滑(营收-4.8%,净利润-23.74%,东财证券数据)。其实今年整个器械领域在耗材和影像学设备地出海有些许起色,但或许是消化去年国内设备更新带来的高基数,今年整体器械仍旧不愠不火。

当然,和药品&器械相比,今年最惨的还属疫苗领域。巨幅的库存叠加上日益剧烈的竞争,让一些代表性疫苗公司的业绩降幅达到罕见的八成以上——比新冠时期的产能出清还要剧烈。

CXO领域,除了药明三兄弟、外加押中多肽的“2025天选选手”仍旧维持一个高增长,多数临床前的、临床的、安评的、商业化生产端的都还处在产能出清的过程,但是“胜利已经在眼前”了。

商业流通和药房领域,过去半年并无新故事可讲,曾经因为规模效应,短期蹭过一段时间的医疗AI,但终究缺少应用场景;原料药行业过了去年补库存周期,在今年迎来需求周期下行叠加上地缘政治的双重打击;上游&设备因为订单周期滞后的原因,还在经历药品领域过去两年的所经历的“至暗时刻”,新一轮投产周期还没反馈到上游;至于消费医疗,则跟着国内整体消费一起,同样处于一个“低水平”(后者至少还能享受下消费券带来的增量,而医疗消费是个严肃的行为)。

不过,虽然行业水平恢复得一般,但是整个医药二级市场的火热,至少给了整体行业几分希望。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即将转折向上”的预期。

于是,去年砍掉的预算今年回来了,此前不想跑的会气氛重新躁动起来,过往不想见的客户如今也都动起来了。

-02-

出海的“冰”与“火”:BD热潮下的现实考量

都说,医药二级的火热,传递到一级只需要半年时间。年初biotech行情启动,也带来了如今A+H创新药IPO的回暖,但一级的一些从业者,却没那么乐观。

对此,和李明在一个微信群的王薇感触颇深。

王薇所在的机构,并不是错过这一轮一级回暖的行情,但她所在的几只基金都还算“年轻”,基本进的时候都是2022年那波高点,中间几波新的融资都没有溢价很高,如今IPO了也缺少那种“开张吃三年”的回报,况且还有很长的锁定期。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钱更难募了,市场似乎只剩下国资背景的钱,而这个性质的资金,总归是没那么好拿。

而另一边,对于很多医药VC从业者来讲,从入行到投中一个项目,再到成功退出,这个周期似乎过于长。医药尤其是创新药行业,天然的长周期之下,一轮行业周期起伏还不够一款药从临床走向商业化。这个属性使得这一批2018年之后新入局的从业者,要去拿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代表性项目,实在是太难了。

虽然各种“全链条鼓励创新药”政策接二连三出炉,但这一批短期回暖的一级创新药项目,招股书里多数写的都还是BD的预期。换句话说,这一批2020年前后入局biotech的投资人和创始团队,如今的退出,全看MNC的脸色。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超过50起,首付款合计26亿美元,总金额更是超600亿,ADC、GLP-1、双抗等热门靶点和技术领域的交易金额屡创新高。

然而,在热潮之下,也能看到“冰冷”的现实。

首先,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如潜在的行政命令限制)为长期合作蒙上了一层阴dimg。虽然中国的高性价比的临床候选新药授权给MNC,受益的是后者,但作为被挤兑方,欧美biotech的背后除了老钱之外,这一批MNC也有参与。

此外,如果最终所有的新药研发最后都落到了中国,这一批MNC也会面临空心化,因此,长期看,这种大规模的BD绝不会是中国制药行业的终局,它只有一个不算长的窗口期。

不过,从这一点看,诸如中生收购礼新百济引进百奥赛图的产品映恩携手和铂等等本土企业横向合作的意义也就更大了,他们除了加速国内创新药资产流动的同时(流动性变好意味着会有溢价产生),也是为整个中国创新药整体质量提高积累力量(而非外溢出去了)。

其次,出"海"的成功更多集中在少数头部或在特定领域具备突出优势的Biotech,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享受到这波红利。市场愈发注重对同靶点药物的竞争优势对比和实际的临床数据,优中选优的趋势非常明显。

最后,对于已成功“出海”的企业,首付款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能否顺利兑现,仍依赖于药物在海外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展,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验证。

中国的医药行业的终局,一定是一个从质量,到商业化,最终到品牌及话语权争夺的全方位引领全球的过程。目前看,国内这一批公司只走到了第一步,等到中国药企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十亿美元分子之后,才能去做一些“长期投入不看产出”的心智教育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去看,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这个行业的重要助力角色,BD也绝不是这一批VC和PE们的核心追求目标。

-03-

总结与展望:在矛盾中前行

2025年上半年最魔幻的场景莫过于:中国的创新药企,一边在海外谈着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授权合作,一边又在为国内医保局新一轮谈判的价格降幅而绞尽脑汁。

创新药的“估值”在BD交易中被推向新高,而国内的支付环境仍旧没迎来显著改善。一个接一个“首付款抵上一年卖药收入”的案例出来后,这种估值与价格、出海与内需的巨大张力,正是当前行业最真实的矛盾写照。

除了前文所述,BD业务过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带来产业的“空心化”,和license deal关联度最高的,可能只有少部分CRO公司和一些中介。而放眼整个制药产业链条,制造到流通的赋能意义极为有限,甚至制药公司都放弃了国内销售市场(参考传奇生物关闭中国市场团队)。

“不和你玩了”是一个双输的结局,但这并不一定是制药公司主动的选择。

BD对于当下中国的医药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也只是一个工具。未来,怎么去在这个工具之上,进一步打开更大的产业想象空间,是即将到来的一个新的五年计划里顶层设计所需要考虑的事情。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是在一轮深度调整后,逐渐企稳并寻找新方向的半年。

行业告别了过去的高速普涨,进入了一个结构分化、优胜劣汰的新阶段。二级市场的火热与产业基本面的温差,出海的热闹与本土商业化的艰难,共同构成了这半年的“冰与火之歌”。

展望未来,这种矛盾或许仍将持续,但穿越周期的路径总归是要比前几年更为明朗一些。

酷夏已过,秋意渐浓。

当李明结束谈判,从波士顿返回的航班上,他思考的或许不再仅仅是这次合作的得失,而是当中国的药品真正拿到全球舞台之时,一家传统药企如何在拿掉行业、政策和时间差的红利之后,在对标全球制药行业的规则之下,去真刀真枪的参与到新一轮竞争中去。

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整个行业需要重去新审视“以患者为中心”这句在行业里被说烂了的老话。

而对于整个中国医药行业而言,穿越周期的阵痛在所难免,但那些坚持创新、苦练内功的企业,终将在矛盾与博弈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生之路。

(注:文中李明,王薇均为化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