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背刺”今麦郎背后 :“宗馥莉时代”的转型阵痛!

热点 (14) 2025-05-17 10:34:42

【娃哈哈“背刺”今麦郎背后】2025年5月,娃哈哈因一纸声明将代工方今麦郎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声明中,娃哈哈承认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但话锋一转,指出代工期间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并宣布自2025年4月起终止合作。这一表述被外界解读为“背刺”,不仅让今麦郎陷入尴尬境地,也引发了公众对娃哈哈危机公关能力及行业代工模式的质疑。事件的起因源于消费者对娃哈哈纯净水代工生产的关注。有网友发现,购买的娃哈哈纯净水外包装显示受委托方为今麦郎饮品(杭州)有限公司,这一发现迅速在网络上发酵。面对质疑,娃哈哈客服最初仅表示“正规渠道产品均符合规范”,直至舆论压力持续升级,才于5月15日发布正式声明。声明中,娃哈哈强调终止合作的原因是“个别批次产品不合格”,并承诺未来将回归自有生产模式。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引发了更多疑问。

从时间线来看,娃哈哈与今麦郎的代工合作始于2024年。彼时,娃哈哈因市场需求激增导致产能不足,遂选择今麦郎作为代工方。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从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今麦郎共为娃哈哈代工生产了5000多万箱纯净水,相当于12亿瓶。然而,娃哈哈却在声明中将合作终止时间提前至2025年4月,且未明确说明“个别批次”不合格的具体原因。这种模糊表述让消费者对已售产品的安全性产生担忧,也让今麦郎陷入“质量不过关”的舆论漩涡。

值得注意的是,娃哈哈在声明中强调“未来将始终坚持自有生产模式”,但这一表态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有消费者展示的生产日期为4月29日的娃哈哈纯净水,瓶身显示受委托方为苏州华新达饮品技术有限公司。这表明,即便终止了与今麦郎的合作,娃哈哈仍依赖其他代工方填补产能缺口。这种“言行不一”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其品控体系的质疑。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娃哈哈的声明暴露了企业内部管理矛盾。据媒体报道,娃哈哈近期关闭了多家工厂,涉及陕西、深圳、衢州等地,这些工厂多与娃哈哈老臣杜建英有关。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大刀阔斧推进“宏胜化”改革,宏胜集团逐步取代自有工厂承接订单。此次关停工厂的导火索,正是宗馥莉与老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例如,陕西娃哈哈乳品公司因停产引发舆情,工作安排方案明确指出停工原因是“股东争议问题”。这种内部动荡不仅影响了生产稳定性,也损害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从行业角度来看,代工生产在食品饮料行业并不罕见。企业基于成本控制、产能调配及市场快速响应的需求,选择代工模式本无可厚非。然而,娃哈哈此次风波的关键在于其危机公关的失当。声明中“个别批次”的模糊表述、对已售产品安全性的回避,以及与其他代工方合作的矛盾信息,均暴露了其在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沟通上的短板。相比之下,今麦郎虽未直接回应产品质量问题,但范现国在采访中强调今麦郎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线,并表示“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才能放心”,这一表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

此次事件对娃哈哈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消费者开始质疑其代工产品与自产产品的标准是否一致,已购买产品的权益如何保障。而对于今麦郎而言,虽然被卷入风波,但其1元蓝标纯净水在终端市场的性价比优势依然明显。数据显示,今麦郎饮用水年销量达120多亿瓶,其中娃哈哈代工产品仅占其自身产能的10%左右。这意味着,即便失去娃哈哈的代工订单,今麦郎的核心业务仍具竞争力。

娃哈哈“背刺”今麦郎事件不仅是一场品牌危机,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矛盾的集中爆发。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平衡产能、成本与品控,如何在内部改革中维护消费者信任,将成为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风波也提醒他们,在追求品牌价值的同时,更应关注产品的实际质量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