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吊桥断裂亲历者:手还在颤抖
【网红吊桥断裂亲历者:手还在颤抖】8月6日18时18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景区一吊桥其中一条桥索断裂,发生桥面倾斜,桥上29人滑落。#网红吊桥断裂亲历者:手还在颤抖 # 其中,5人不幸遇难,22人受轻伤,2人伤势较重,受伤人员已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和医疗救治,无生命危险。游客拍摄的视频画面显示,该桥一侧绳索断开,桥面向断绳一侧倾斜,部分游客被困桥上,部分游客躺倒在碎石堆上,现场有直升机进行救援。有网友回忆起那惊魂一刻,声音仍带着明显的颤抖,仿佛那可怕的场景又再次在眼前重现:“我在桥上走着,还在跟朋友嘻嘻哈哈聊天。突然,一声“咔嚓”的巨响如同炸雷般在耳边响起,那声音尖锐刺耳,瞬间让我浑身一激灵。紧接着,整座桥就像发了疯似的开始剧烈摇晃,左右晃动的幅度大得吓人,我感觉自己就像一片在狂风中飘零的树叶,完全失去了平衡。我整个人都懵了,大脑瞬间一片空白,仿佛时间都在那一刻凝固了。等我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惊恐地发现一侧的桥索已经断了,断裂的桥索在空中无力地晃荡着。而桥面就像被一只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大手狠狠扯向一边,以一种可怕的角度倾斜着。我本能地拼命抓住桥上的栏杆,手指因为用力过度而泛白,指甲都嵌进了栏杆里,可身体还是不受控制地往下滑,那种绝望和无助的感觉,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等我好不容易爬到岸边,眼前的景象更是让我心碎不已。我看到很多人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他们在水中挣扎着、呼喊着,身影越来越远,很快就被汹涌的河水吞噬。还有很多人正在从倾斜的桥面上掉落地面,发出凄惨的叫声。直到现在,我现在打字的手,还在不断颤抖,那种恐惧真的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了。”
事故发生后,伊犁州和昭苏县反应迅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州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消防、卫健等部门迅速赶赴现场。消防队员们争分夺秒地展开救援行动,利用各种专业设备搜寻被困人员;医护人员则在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将伤者迅速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身体检查和医疗救治;应急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做好现场游客的安抚工作,避免引发更大的恐慌;同时,积极开展善后处置工作,尽力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目前,昭苏县夏塔景区已关闭,相关部门正在对事故原因展开全面细致的调查。
8月6日,记者向新疆伊犁夏塔旅游区了解该情况,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只能等官方通知,理解一下。”
旅游,本应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旅,然而夏塔景区的吊桥断裂事故,却让29个家庭瞬间陷入了悲痛与绝望之中。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旅游安全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众多,每一次事故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和无数家庭的破碎。此次事故中,5条生命的戛然而止,24人受伤,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伤痛。旅游景区作为提供旅游服务的场所,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是其最基本、最首要的职责。任何以牺牲游客安全为代价的旅游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生命至上的底线必须牢牢坚守。
事故发生后,景区工作人员“只能等官方通知”的回应,反映出景区在面对突发事故时的应对不力和责任推诿。而深入探究,这背后暴露出的是旅游监管体系的漏洞。从吊桥的建设、维护到日常的安全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监管缺失。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然而,夏塔景区的吊桥却出现桥索断裂的严重问题,这说明监管部门在景区设施安全检查方面可能存在走过场、不深入的情况。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地区旅游监管部门存在人员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对景区设施的安全监管难以做到全面、细致、深入。只有加强监管力度,填补监管漏洞,才能筑牢旅游安全的防线。
事故发生后,伊犁州和昭苏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多部门赶赴现场救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从事故中部分游客被河水冲走、受伤人员情况来看,应急救援仍存在提升空间。在旅游安全事故中,时间就是生命,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目前一些景区的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应急预案不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例如,有调查发现,部分景区应急预案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演练,一旦发生事故,无法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因此,打通应急机制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是保障旅游安全的关键环节。
旅游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能为了追求旅游经济的繁荣而忽视旅游安全。夏塔景区吊桥断裂事故给当地旅游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确保旅游安全,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旅游安全放在首位,加大对旅游安全设施的投入,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机制,让游客能够安心、放心地旅游。
伊犁州昭苏县夏塔景区吊桥断裂事故是一起惨痛的教训。我们必须从中吸取经验,坚守旅游安全底线,修补监管漏洞,打通应急机制“最后一公里”,实现旅游安全与旅游繁荣的“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让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增色剂,而不是悲剧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