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
【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栏目上的观点引起关注。阎志鹏教授强调,养老规划的核心在于“时间杠杆”,这一观点通过三胞胎的案例得到了生动诠释。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10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存6年,到65岁时账户余额竟能达到344万;而16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存9年,最终只有293万;25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存40年,最终仅有280万。这一组鲜明的数据对比,清晰地展现了时间在养老规划中的巨大魔力。“越早启动,复利效应越惊人,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30多岁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可采用‘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一年就是1万元,30年8%的复利,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对于社会整体来说,鼓励年轻人尽早进行养老规划,能够减轻未来社会的养老负担。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早期的养老规划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在晚年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依赖就会降低,从而使得社会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保障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对于30多岁的人群来说,他们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刚性支出较多,如房贷、子女教育费用、老人赡养费用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阎志鹏教授提出的“30元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一年就是1万元,30年按照8%的复利计算,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从金融理论层面剖析,复利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在复利的作用下,前期投入的资金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利滚利,实现资产的指数级增长。早期小额投入因积累周期漫长,最终收益或许会远超后期大额投入。这也是为何在养老规划领域,众多专家都强调 “越早规划越好”。
然而,这一建议一经提出,便在网络上引发如潮质疑,大众普遍认为其严重脱离现实。首当其冲的便是资金来源难题。10 岁的孩童尚无独立经济来源,若要践行这一建议,存钱的重任无疑将压在父母肩头。在当下社会,普通家庭养育孩子本就面临巨大经济压力,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已让不少家庭捉襟见肘,每月还要额外拿出一笔钱为孩子储备养老,无疑是雪上加霜。许多家长直言,连孩子当下的生活和教育费用都难以周全,实在无力顾及几十年后的养老问题。
与此同时,8% 年化收益率的假设也饱受诟病。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存款利率普遍低迷,大多低于 3%。而要获取 8% 的年化收益,往往需要涉足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领域。但此类投资不仅伴随着高风险,更难以保证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始终维持稳定回报。此外,长期的通货膨胀也可能大幅稀释存款的实际价值,即便投资产品实现了高收益,也未必能跑赢物价涨幅,保障财富的实际购买力。
还有部分网友从价值观角度表达不满,认为过早要求孩子为养老储蓄,是对童年幸福感的无情剥夺,会在孩子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无端增添沉重心理负担,加剧社会焦虑氛围。更有尖锐批评指出,这一建议本质上是将社会养老压力生硬转嫁至家庭和个人身上,严重忽视了政策与制度保障在养老体系中的关键缺位。尤其是对于那些月收入仅 3000 元左右的低收入家庭而言,该建议无疑是 “何不食肉糜” 式的空谈。
面对诸多争议,不少专业人士也纷纷给出更贴合实际的养老规划建议。他们普遍认为,养老规划虽宜尽早启动,但起点应与个人和家庭的现实经济能力紧密适配。
在不同人生阶段,应制定差异化的养老规划策略。对于 10 - 20 岁的青少年群体,重点不应是强制储蓄养老资金,而是着重开展财商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学会合理规划零花钱的使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这远比单纯的储蓄行为更具长远价值。待孩子年满 25 岁,步入职场拥有稳定收入后,便是开启养老储蓄的黄金时期。此时,可以强制自己每月从工资中拿出 10% - 20%,优先选择货币基金、国债等低风险金融工具进行储蓄。随着个人资产的逐步积累,再依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增加权益类投资占比,但务必严格把控风险敞口。
为助力普通民众更好地进行养老规划,国家和社会也在积极搭建政策工具与服务体系。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推出,为民众提供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养老储蓄渠道;商业养老保险则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类型和灵活的保障方案,成为个人养老规划的有力补充。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健康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坚持定期运动、合理饮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老年时期的医疗支出,还能延长个人的工作年限和收入周期,从另一个维度为养老生活增添保障。同时,预留 3 - 6 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应急资金也至关重要,可有效避免因突发重大事件导致养老计划被迫中断。
这场围绕 “10 岁开始存养老钱” 的激烈争论,深刻揭示了我国养老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养老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和家庭的私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协同努力。一方面,个人和家庭应增强养老规划意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养老储蓄和投资计划;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切实减轻民众的养老负担。唯有如此,方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体面的晚年生活,让养老不再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沉重巨石。
这一法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理财智慧。它提醒30多岁的人群,即使生活压力再大,也不能忽视养老储备。通过每天坚持储蓄一小笔钱,日积月累,也能为养老生活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从社会角度来看,推广“30元法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理财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素养。
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收支,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社会的经济秩序将更加稳定,金融风险也将得到有效降低。养老规划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从年轻时就开始重视。早启动养老规划,利用时间杠杆撬动复利奇迹;巧妙投资权益类资产,助力财富增值;30岁后稳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通过“30元法则”积累财富。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每一个人构筑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为自己的养老未来做好规划,让复利的力量为我们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