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游客雇3名轿夫抬轿下山 轿夫们累得气喘吁吁 走了约1公里游客支付了500元!

热点 (3) 2025-05-22 14:05:45

【“重量级”游客雇3名轿夫抬轿下山】5月20日,湖北十堰武当山景区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一名“重量级”游客雇佣3名轿夫抬轿下山,视频中轿夫们一路大喘气,这一场景被拍摄下来并上传至网络,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当天,这名游客在武当山游玩后,因体力不支选择乘坐轿子下山。按照花轿公司的规定,一般情况下,2名轿夫抬轿1公里收费400元,但花轿服务对游客体重有限制,一般要求不得超过80公斤,若超重则需要增加抬轿人手,并根据具体情况加收费用。此次这位“重量级”游客体重明显超标,在返程上坡路段,3名轿夫抬着他走了约1公里,最终游客支付了500元费用。视频拍摄者表示,看到3名轿夫抬着游客一路艰难前行,轿夫们累得气喘吁吁,觉得这一幕很值得记录下来,便拍摄并上传到了网络。视频中,轿夫们吃力地抬着轿子,每一步都显得十分艰难,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而游客则坐在轿子上,悠然自得。花轿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有明确的体重限制规定,超重游客会增加抬轿的难度和风险,所以需要加人加钱。对于此次事件,该负责人称:“视频中的那位顾客,就是他爬到一半确实爬不动了,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他愿意出钱,这边愿意出力。”

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完全平息网友们的争议。部分网友对轿夫的辛苦表示心疼,认为游客应该体谅轿夫的劳动强度,不应该让轿夫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也有网友对游客的行为表示理解,认为游客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选择乘坐轿子下山是合理的消费行为,而且游客也支付了相应的费用。

事实上,轿夫这一职业在许多山区景区都存在,他们大多来自周边山区,以出卖苦力来获取一定报酬。在庐山风景区,就有许多轿夫,他们靠抬轿建起了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对于他们来说,抬轿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种传承已久的职业。

在武当山景区,登记在册的轿夫共有127人,平均年龄52岁,多为周边山区农民。他们需缴纳每月800元管理费换取经营资格,抬客上山单程收费400 - 600元,轿夫实际到手约200元。按日均接单2次计算,月收入仅4000元左右。近年来,随着游客观念的转变和舆论压力的增加,轿夫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景区数据显示,2020年轿运订单量同比下降40%,2025年黄金周日均接单不足15次。许多轿夫表示,他们不怕辛苦,就怕没人坐轿子。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更引发了人们对消费伦理、劳动者尊严以及传统文化存续的深入思考。从消费伦理的角度来看,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强度和权益?从劳动者尊严的角度来看,轿夫们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但这种靠体力劳动谋生的方式是否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轿运服务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方式,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中,它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一些民俗学者警告,简单取缔轿运服务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断代。而经济学教授则指出,将体力劳动污名化,本质是对底层生存方式的傲慢否定。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平衡游客的需求、轿夫的权益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景区、游客、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景区可以加强对轿夫群体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同时也可以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轿夫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应该增强对轿夫劳动的尊重和理解,合理消费,避免过度消费。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对轿夫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公益活动、宣传报道等方式,提高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重量级”游客雇3名轿夫抬轿下山这一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旅游经济中各种问题的契机。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游客、轿夫和传统文化的多方共赢,让旅游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