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悲痛!老人银行办业务发病离世 家属发声 不知银行提供上门,62岁老人在银行“折磨”离世!!

热点 (6) 2025-05-15 18:06:41

【老人银行办业务发病离世 家属发声】5月14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从湖南株洲传出:当地一家银行被曝出因要求必须本人到现场取钱,家属无奈之下,将一位62岁且身患疾病的老人抬着坐轮椅送到了银行现场。原本家人满心期待着能顺利办理完业务,可谁能想到,由于业务办理时间过长,这位本就虚弱的病人最终在银行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5月15日,记者历经波折,几经辗转,终于成功联系到了当事人的侄子彭先生。电话那头,彭先生的声音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深深的无奈,他缓缓地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原来,由于家中长辈文化程度有限,平日里几乎很少与银行这类金融机构打交道,一家人对于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了解甚少,全然不知银行其实有上门服务这一贴心便利的举措。彭先生的姑妈身体状况一直欠佳,行动极为不便,日常起居都需要家人悉心照料。可此次要办理的那笔业务,对她而言至关重要,关系到家庭后续的一些重要安排。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冒着姑妈病情加重的巨大风险,小心翼翼地将她抬上了轮椅,一路护送到了银行。

到了银行现场,姑妈因为身体极度虚弱,精神状态差到了极点,整个人昏昏沉沉,仿佛随时都会倒下。在需要进行面部解锁这一关键环节时,问题如同潮水般接踵而至。姑妈面容憔悴不堪,眼神迷离无神,面部解锁系统一次次无情地提示失败。工作人员见状,也是心急如焚,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一会儿调整光线的角度,一会儿耐心地指导姑妈调整动作,可情况依旧没有任何改善。

时间就像被按下了慢放键,一分一秒地艰难过去,近两个小时过去了,业务办理依旧毫无进展。银行里人来人往,嘈杂的声音仿佛都成了家人焦虑情绪的催化剂。就在众人焦急万分又无计可施之时,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消息传来——老人因身体不堪重负,当天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一刻,银行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家属们的哭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要求本人到现场办理业务确实有其规则依据。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肩负着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的重大责任。为了防止他人冒领、盗取等风险,制定严格的身份验证和业务办理流程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规则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却显得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许多业务都能通过线上方式轻松完成,即便必须现场办理,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客户群体,银行理应提供上门服务等灵活的解决方案。但在此事件中,家属因为不懂银行有上门服务这一政策,而冒险将老人带到银行,这无疑暴露出银行在宣传和告知特殊服务政策上的严重不足。倘若银行能提前通过多种渠道,比如银行官网、手机APP推送、社区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上门服务等特殊业务办理方式,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从家属层面而言,对银行特殊服务的不了解,是导致老人被抬到银行的重要原因。这反映出社会公众在面对金融机构复杂规则时的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往往缺乏对金融行业特殊业务办理流程的深入了解,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只能按照常规认知行事,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这也给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在制定规则的同时,应加强对客户的信息普及和教育,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让客户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知晓并运用合适的解决途径。

银行规则的僵化执行无疑是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关键因素。在近俩小时的业务办理过程中,面对老人状态越来越差、面部解锁一直失败的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却未能及时变通。他们或许被规则束缚了手脚,只机械地遵循既定流程,却忽视了客户正处于危急状况,没有给予老人和家属应有的关怀和帮助。这种只重规则、不重人情的做法,让银行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优秀的服务行业在面对特殊客户时,能够灵活调整规则,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某些医院为危急病人开辟绿色通道,先救治后补手续,这种做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银行作为服务行业,也应从中汲取经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客户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客户感受到银行的温暖。

有人可能会认为,银行严格遵循规则是为了维护金融秩序,保障大多数客户的利益。若随意打破规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风险,如身份冒用、资金安全等问题。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规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仅不会损害金融秩序,反而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银行的公信力,让银行在客户心中树立起更加良好的形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