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活跃了 南方阳性率略高于北方】5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监测期内(3月31日-5月4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3.3%升至6.3%。其中,南方省份的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省份。据悉,在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居民们正逐渐感受到新冠疫情“卷土重来”所带来的压力。社区诊所和医院发热门诊前,排队等待新冠病毒检测的人群与日俱增,场面颇为壮观。广州的李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最近她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检测风波。起初,她只是感觉喉咙干痒,伴有轻微咳嗽,以为不过是普通感冒,便自行服用了一些感冒药。然而,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发热和全身乏力的症状接踵而至。这时,李阿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忙前往社区医院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她的核酸检测呈阳性。像李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南方多个省份并非个例。不少居民反映,出现症状后,往往需要漫长等待才能拿到检测结果,这不仅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也严重影响了及时治疗和隔离的效率。为应对这一状况,各地政府和医疗机构迅速行动,纷纷采取增设检测点、优化检测流程、缩短检测时间等一系列措施,力求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检测需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5年4月以来,全国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态势,且南方省份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北方省份。具体而言,在2025年4月的第14周至第18周期间,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阳性率从7.5%一路攀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阳性率也从3.3%上升至6.3%。到第18周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检出率均位居首位,且南方省份的阳性率依旧高于北方省份。
回顾过往,自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国曾经历一波新冠流行高峰,随后疫情逐渐趋于平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中因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抗体保护作用逐渐减弱,易感人群数量不断增加,这为新冠疫情的再次活跃提供了可乘之机。病毒学专家指出,此次新冠流行与群体免疫保护效力的衰减密切相关。自2022年12月以来,中国还经历了新冠与流感的交叉流行。
尽管自2023年3月以来,新冠的流行波强度普遍低于流感,但两者的流行间隔规律已然消失,这使得人群在应对流感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冠的威胁。此外,2025年2月,中国还遭遇了一波小规模的流感全国性流行,人群群体免疫力下降,这无疑为新冠的再次流行创造了机会。
南方与北方在气候、生活习惯、医疗资源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新冠疫情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北方冬季寒冷干燥,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而南方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人群聚集程度较高,像托幼机构、学校等场所,极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此外,南方省份流动人口较多,这也使得疫情传播风险相对较高。在本轮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系列变异株仍是主要流行毒株。这些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抗体逃逸能力,不过致病力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病毒学专家表示,尽管当前流行的毒株致病力相对较弱,但仍需高度警惕其在易感人群中的快速传播。
从数据来看,南方省份的新冠疫情规模相对较大,阳性率上升速度较快。以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的数据为例,截至2025年4月19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从4周前的1.71%飙升至8.21%。而北方省份的疫情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呈现出上升趋势。
南方省份医疗资源相对丰富,防控措施也更为严格。例如,广东、浙江等省份在疫情防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迅速响应疫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相比之下,北方省份在医疗资源分布和防控能力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南方省份的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流动性大,这为疫情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南方省份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更为频繁,也增加了疫情输入的风险。相比之下,北方省份的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动性较小,疫情传播风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