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失踪7年被找到 正躺桥洞玩手机】近日,男子失踪7年被找到时正躺桥洞玩手机,引热议。据知情人透露,该男子家中有儿有女,60岁父亲无奈带病打工。视频中,一名好心人怒斥:你好意思躺在这里吗?你家里儿子女儿在哭,你躺在桥洞底下玩手机!!2018年3月,王某因日常的家庭琐事摔门而出,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家。次日,家人在联系王某时,发现他的手机信号在富阳区某基站突然消失,仿佛他从这个世界上蒸发了一般。警方调取监控画面,画面中显示王某最后出现在鹿山大道,之后便如同人间蒸发,再无任何音信。得知王某失踪的消息,家人心急如焚,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他们四处奔走,在富阳区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张贴寻人启事,每一张寻人启事上都印着王某的照片和家人的联系方式,那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为了扩大寻找范围,他们还前往周边城市张贴,累计张贴了5000余份寻人启事。每一份寻人启事都承载着家人对王某的思念和担忧,他们盼望着能早日得到王某的消息。与此同时,警方也迅速行动起来,将王某的信息录入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并通过“团圆”系统多次发布协查,希望能借助社会的力量找到王某。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某依旧杳无音信,家人的心也一点点沉入了谷底。
时间来到了2025年4月28日,这一天对于王某的家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外卖骑手小李像往常一样,穿梭在富阳区的大街小巷送餐。当他来到苋浦西路桥洞时,发现桥洞下有一名蓬头垢面的男子。出于好奇,小李多看了几眼,发现该男子使用的手机号码与之前看到的失踪人口信息高度吻合。小李不敢耽搁,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确认,眼前的这名男子正是失踪7年的王某。当时,桥洞内布置得十分简陋,有一张破旧的折叠床,旁边放着一个充电宝和一台二手电饭煲,这就是王某这7年来的“家”。王某正坐在折叠床上,全神贯注地看着一部屏幕碎裂的智能手机,屏幕上播放着搞笑视频,他时不时还会被视频内容逗得露出笑容。令人意外的是,他手机壳里还夹着一张2017年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他笑容灿烂,一家人其乐融融,与现在落魄的模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王某自述,离家后的他,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觉得自己“愧对家人”,不敢面对现实,于是产生了强烈的逃避心理。他辗转多地,在桥洞、废弃厂房等地方生活,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为了维持生计,他靠拾荒、打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直到2023年,他才买了一部二手手机,通过短视频了解外界的变化。
2025年5月12日,这一天是母亲节,在警方的陪同下,王某终于回到了阔别7年的家中。当他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家人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紧紧相拥,仿佛时间都停止在了这一刻。7年的分离,7年的思念,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据王某自述,离家后因自觉“愧对家人”产生逃避心理,辗转多地桥洞、废弃厂房生活,靠拾荒、打零工维持生计,2023年起买二手手机通过短视频了解外界。5月12日母亲节,王某在警方陪同下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王某因家庭琐事离家,表面是“愧对家人”的逃避,深层却是传统家庭责任观的崩塌。60岁父亲带病打工、子女以泪洗面,与王某在桥洞“躺平”的对比,暴露出个体责任意识与家庭伦理的断裂。社会学研究显示,中国家庭结构中,中年男性常被赋予“顶梁柱”角色,但经济压力与情感疏离的双重挤压下,部分人选择以“消失”来逃避责任。这种行为虽不可原谅,却反映出家庭内部沟通机制的失效——若家庭能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而非矛盾激化的战场,或许能避免悲剧发生。
警方通过失踪人口信息库和“团圆”系统持续追踪,家属张贴5000余份寻人启事,这些努力最终因外卖骑手的偶然发现才得以突破,暴露出社会救助体系的被动性。桥洞内折叠床、充电宝、二手电饭煲等物品的存在,说明王某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流浪生存模式”,但7年间竟无任何基层组织或公益机构介入,折射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缺位。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量超80万人次,但主动发现机制仍依赖“被动求助”,类似王某的“隐形人”可能远超统计范围。
王某通过二手手机观看短视频、保留2017年全家福的行为,构成耐人寻味的矛盾:他既通过数字媒介保持与外界的微弱联系,又刻意与家庭切断现实纽带。这折射出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异化——短视频平台提供的“虚拟陪伴”可能加剧现实孤独感,而手机壳里的全家福则暴露出对亲情的深层渴望。心理学研究指出,长期社会隔离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王某能维持基本生存却拒绝回归家庭,或与其心理创伤未被干预有关。